当前位置:硕博招聘网 > 资讯频 道 > 高校教师新闻 > 正文
而今远离了学术科研的高校校长,定位又该如何?
2012年8月10日    硕博招聘网
分享到:
 8月7日上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任校长韩震向全校师生公开承诺“三不”:担任校长期间,不再做自己的专业(外国哲学)学术研究,不再申请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课题,不再谋求与教学有关的个人荣誉。
  此前,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分别在履职之初做出类似承诺。有分析认为,此举显示出中国高校校长定位转变,正由学者兼职的“双栖”向“专职校长”迈进。
  “学术权威”执掌高校已成惯例
  选拔学术权威执掌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惯例。仅去年中国工程院新增的54位新院士中,有25人来自高校,其中13人为现任校长、副校长,3人过去曾任校长或副校长。科研方面,2011年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项目中,项目首席科学家为现任大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等担任校级行政职务的共计16项。此外,在现有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超过九成的校长兼任博导。
  “在校领导的后备人选中,如果学术条件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一种优势”,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
  做出“三不”承诺的韩震昨日接受南都采访时也认为,如果校长没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或多年学术研究,可能无法体会到高等教育本身的意义,反而容易让高校变成行政单位。
  高校逐渐告别“双栖”校长?
  一个月前的今天,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上任,对全校公开表示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
  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在去年底上任时也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
  “我很欣赏也支持这种公开的承诺”,童世骏告诉南都记者,这与他的履职理念不谋而合。去年7月童世骏出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时,虽未公开承诺,但专门通知院系,不挂名招生、不排课,一年来也“一直践行于此”。
  此外,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校长也悄然退出高校学术委员会。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大学校长正在逐渐淡出学术群体。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学者任校长,如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将带来严重的行政化问题。比如有的校长利用职务之便“跑”课题,破坏学术的平等竞争。因此建议,全面推进校长职业化。
  正如董奇所言,“大学校长是一个管理的岗位,是一个服务的职位,目前中国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大学校长必须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
  童世骏建议大学校长跳出“学术山头”。“从时间分配上看,学术研究自然会占用时间,如果自己掌握不好,过多满足从个人兴趣,势必影响学校管理工作”。
  校长定位:“专家”还是“管家”
  高校校长“职业化”在国外屡见不鲜。美国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理查德·雷文在担任耶鲁大学校长12年的时间内,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博士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校长选拔时,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的校长遴选委员会更关注其是否具有胜任校长的能力。
  而今远离了学术科研的高校校长,定位又该如何?
  “既然在校长的岗位上,其主要责任和能力,不是进行学术研究,而是进行学术管理”,童世骏认为,如果校长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固然是一种优势,但这一优势如果放在校长岗位,如果不集中精力于管理,优势则变成劣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原某高校校长,直接将校长定义为“管家”,管理学校、服务教师。正如前清华大学校长、教育家梅贻琦所言,“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可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shuobozhaop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硕博招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6279号-2
客服电话:010-69750702 传 真:010-69750702
未经 硕博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