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某大学校长的一篇文章,观点是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这话直指现实:大学生既无天之骄子的地位也缺乏社会栋梁的气质,作为师者的教授专家或者奔波如民工或者成功如商人,双方关系不说势同水火也近于冷漠虚无。 大学四年下来,“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事情所在多有。 因此社会上关于“砖家”“叫兽”一类说辞广泛流传, 这未必是基于反智的心理,而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实在太大。
或许正因为社会心理对于高尚和美好的东西不再抱有期待, 生活中反而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比如人们会在媒体上、 社交网络中发现许多大学教师真有学问, 性情也好, 能善待学生,甚至十分时尚有青春范儿。 这中间固然有媒体引导的功效, 也有人们审美风向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人们不再期待那些典型化的样板, 而是活生生的个人。 而大学教师也无传统体制内的“象牙塔”可以固守,需要也可能从社会、 市场、 文化等维度来打磨、展示自己。
据报道,日前,华南师范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颁奖,学生没有按照旧有的套路选择教师,而是把“自主权” 发挥到极致, 自定评选标准,学历、 职称和科研成果不再是硬性条件,22 位老师成学生最爱。获奖老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技”,如“微博控”迟毓凯老师、妙解专业术语的陈友芳老师。 学生说了 “无论你是德高望重的资深老教师,个性张扬的学科带头人,还是亦师亦友的年轻教师,只要有那么一个闪光点吸引我们,就是‘我最喜爱的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身为大学教师的我, 从做学生起便一直在思考,现在也这样问学生。 “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古之君子的修身正道。 学问和品德自然是要好的,性情更要好,真诚、幽默、有美感、善待学生,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 大师风范固然不可企及,但也要努力超越匠人之气,这样大学生便不会停留在技工的层级, 这样才能使自己面对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和青年们的抱负而无愧疚。
不得不说:受学生欢迎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属于古代的“合群”范畴,但不是第一要义,君子最重要的功课是“为己”,是“尽性”,做好自己,不断提升。
大学教师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士君子,应当不断追求才能、性情、美感的提升。(作者为中山大学文史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