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关系优先”?
闲散一石
10月15日,四川省宜宾学院人事处在学校办公网上公布了新一轮职称评定的校级评审结果,其中,申报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的共有64人,最终有23人通过校级评审。但在这轮评审结果中,很多学术科研业绩评分在学科组排名靠前,甚至排名第一的教师却发现自己落选了,一些业绩评分远远低于他们的人却在名单当中。
为何出现如此奇怪现象?原因并不复杂。高校评职称,历来是管理干部优先,而且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关系,准确地说没有领导为你说话,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是评不上职称的,因为所谓职称不过是工资福利待遇的代名词,与学问、与教学、与能力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职称的终身制,意味着利益的终身制,所以经营关系比经营学问重要得多。可是,许多教师只知道埋头搞学问,不知道抬头看关系,自然在职称评定中被排挤出局。这种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并非宜宾学院所独有。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职称评定出现许多怪异现象也就顺理成章了,不必大惊小怪。
(1)按照《宜宾学院学术科研业绩计分办法》,学术科研业绩的计分范围包括论文、著作、科研成果、项目、奖励和专利等。以学术论文为例,在从E到A类不同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分别加1~12分不等,被SCI、EI、CSSCI等收录的文章则加12分,发表在学术刊物增刊或内部刊物上的不计分。可是,通过校级评审的23人中,有10人业绩评分都在30分以下,6人不足20分,甚至有几个人的得分只有个位数;而未通过校级评审的人中,却有不少业绩计分都在30分以上,甚至还有一些达到50~60分,却落选了。
(2)在教学方面,校教职委会听参评老师的一节课并为其打分,若通过80分,方可参选。教学评分不对外或不在校内公布,只在评审会上宣读。然而,记者查阅公示教师的履历却发现,有位教师曾获得多项校内外优质课奖项,发表3篇被EI收录的论文,科研业绩评分60分,却未能通过评审。
(3)《宜宾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申报晋升副教授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必须具有7篇及以上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其中有2篇及以上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教师反映,这所二类本科院校将参评的门槛设得很低,教师很容易进入评审,竞争也就异常激烈。“这个标准简直低到离谱,特别是对于理科来说,只用发两篇核心期刊,在省内其他一些高校都是不可能的。”
(4)在通过评审的人当中,有一些甚至在基本条件上都涉嫌造假。在办公网上公布的参评人员公示表中,有两名教师的履历中都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但记者搜索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发表在这些学报的增刊上,并不应该被承认;还有一名教师的文章,竟然是发表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点名的非法刊物上的。
(5)评选完全由投票决定,只看关系到不到位。“说是参考业绩评分,但实际上,评选完全是由学科组和校级评审委员会投票决定的,赞成票数超过2/3就能通过。你问评选理由,从来不给理由,这也是一大特色。” 教师说,“尤其是在校级评审委员会那一关,投票完全不看你的资质和履历,只看‘关系’到不到位。”“公布名单,就是告诉你,该开始‘活动’了。”不少老师提前一年就开始“活动”,打点关系,请客吃饭,给评委送礼。 某位最终落选的教师说,他曾被一名比较熟的二级学院院长劝说去“走走关系”。“这就是游戏规则。”这名院长对他说。 不少教师反映,大多数行政人员基本不从事教学,远远完不成教学工作量。但由于经常处理行政事务,和领导关系好,所以容易通过评审。“他们在行政圈子里混,和很多评委关系都熟了。给熟人根本不用送礼,给不熟的人才需要送礼。”
(6)两名副校长回避职称评审。一名副校长在电话中表示自己在外地出差,不方便交谈;另一位则说,评审会的情况属于学校内部信息,不能对外透露,应由校长办公室等学校有关部门作出解释。 在记者向校长办公室提出采访要求时,对方以不清楚事情为由,拒绝了采访。 在人事处的公示上还有一句话:有需要反映情况者,请于本周内以实名制书面形式与人事处联系。 “以前有人反映情况,结果暗地里被整了。”王声说,“现在大家都不敢说话,毕竟还要生活。”
(7)教师很无奈。 “要是科研不行,我们可以努力;要是教学不行,我们可以改进。但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提高了。”教师说。 来源于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