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大学生逃课究竟“逃”掉了什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系王林老师说:“逃课势必会导致成绩下降,甚至挂科、补考。不仅耽误时间,还会影响学分,甚至可能拿不到学位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马保民老师坦言:“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缺陷,更多偏重科研。老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乐趣和人生价值,自然而然会选择教课之外的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更不愿意上课,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老师认为,逃课现象严重一定会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产生障碍,影响校风,使学校名誉受损,不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在整体质量上的提高。比起逃课对老师、学校的影响,老师们更担心学生的未来。“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通过听课‘得道、获业、明智’。可是,现在一些学生的重心根本不在学习上。尤其是近几年,学生逃课现象较普遍,真让人为这些孩子们担忧。”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的刘老师无奈地对记者表达了“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李宏波副院长告诉记者:“学生逃课的想法是不成熟的,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逃课看似是一件小事,实际上能引发一个连锁反应。大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频繁逃课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怎么能保证以后的工作质量呢?再者,学习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培养和领悟的能力,学生如果经常逃课就不能完成自身学习能力的升华,今后进入社会发展也会有困难。以我教过的学生为例,认真上课的学生未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更稳定、更卓越。”
回来吧,“逃客”
李宏波一再强调:“逃课现象可以说已经成了教育体系上的一个漏洞,如果不及时修补,迟早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重大冲击。学生都不上课怎么谈得上受过‘高等教育’呢?所谓上学成了在校园里混日子,那中国高素质的人才从何而来呢?逃课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
记者了解到,各高校都已经在想方设法改善现状,大学生每个学期学业成绩的取得不再像高中一样“一考定江山”,以北二外为例,学业成绩的40%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30%取决于期中成绩,还有另外的30%是以平时成绩为依据,所谓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与出勤情况等。李崇智说:“现在学生逃课已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了,学校的制度还可以更严格些。老师一定要负起责任,在课堂上多进行小测验、演讲、辩论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这对督促学生进教室上课还是很有成效的。”
王林老师认为,家长也要适当配合,“中学期间,家长一般都会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及生活状况。一进大学校门,大部分家长放松了对孩子学业的关注。其实,上大学不代表孩子就成熟了,不能一下子撒手不管。”
李宏波真诚地对记者说:“我非常希望你们的这篇报道能够对逃课的学生有所帮助。我们也很愿意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回归课堂。他们逃课,逃掉了知识,也逃掉了未来。国家的未来掌握在青年手里,年轻人要知道如何肩负起这个重大责任!”
逃课,更是大学的损失
“一年级老实坐前排,二年级胆小往后呆,三年级睡觉头向下埋,四年级很少到教室来。”这是流行在一些大学校园中的顺口溜。虽说不一定准确,不过的确把大学生逃课状态和心态,描画得很生动。
那么,关键的问题是:大学生为什么这么乐于逃课呢?
第一个跳出来的答案,自然是授课的内容缺乏吸引力。这就直接与大学教师的备课、授课有关。我们早就听说过“一本讲义走天下”的说法,也的确有个别的大学教师知识储备陈旧、讲解不得法。那么,要在如今这个信息和知识敞开的网络社会里继续照本宣科下去,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个经常会遇到的答案,是指向学校的——“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缺乏实用性”。微观地说,教师个人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宏观地讲,大学也有着类似的惰性——学校的院系、专业、研究方向、必修、选修课程一成不变,而象牙塔外已经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春秋荏苒。
第三个最直接的被批判者是逃学的那些人——大学生。“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认真地学习;逃课就是逃避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逃课是学生知识和能力锻炼的最大损失。”诸如此类。
这三个答案都说得有些道理。
不过,忍不住要强调一个想法——大学生逃课,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大学机构本身。
一所大学,她的学生经常以逃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大学教学和课程的意见,实际就是给大学最大的难堪和无言的批评。作为以教书和育人为事业的机构,情何以堪?
所以,大学和大学中的授业者、管理者们,必须要把学生逃课视为为师者、为学者、从教者的损失,那么,大学才不会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相关的责任人,去立即地、落实地、以对学生学校负责的姿态,研究解决的办法,面对逃课这个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