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硕博招聘网 > 资讯频 道 > 高校教师新闻 > 正文
高校取消引进博士福利条件的冷思考
2011年10月19日    硕博招聘网
分享到:
一对从上海来郑州工作的博士夫妻解除了和中原工学院的就业协议,冒雨悄然离开郑州。学校在惋惜的同时,并没有挽留。在关于中原工学院的网页上,很多留言表示了对博士夫妻的不懈,“还没有做任何贡献,就开始挑肥拣瘦,这样的博士不要也罢。”曾经何时,博士研究生的凤毛麟角,让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各类科研院院所纷纷栽上梧桐树,引凤凰来栖。如今,很多院校取消了引进博士的福利条件,人才市场规律适用于博士研究生毕业人群之后,使各类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变得理性起来。降低福利条件,提高用人门槛,用人单位引进博士是用高福利留人,还是用事业留人,不可否认,变革已在悄然拉开序幕。

房子引发的闪电解约

2006年6月21日,一场雨和郑州不期而遇,从上海来的博士夫妻李平、王莉(均为化名)在经过一天的中原之行后,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们心动的城市,临走时,他们带走了一身的雨水,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

这一切,仅仅因为一套房子。

今年4月8日,来自上海两所高校的博士夫妻李平、王莉与中原工学院签署了就业协议书。中原工学院给出的优厚福利条件让这对夫妻心动了,一笔不菲的安家费、一套复式房子、具有诱惑力的博士津贴,让这对博士夫妻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

6月20日,刚刚在上海办完结婚酒席的李平夫妇来到了郑州,但是他们发现,事情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来之前我们希望能挑中间门洞的房子,校方在电话中表示,有4套房子供我们选。来了之后,却说只剩下东、西两套房子二选一。”校方的“出尔反尔”,让李平夫妻有了一种受骗的感觉。

分歧在如此简单中开始。

理由很简单,学校没有满足他们对房子提出的要求,但正是这种简单在李平夫妻看来,却不是一个好征兆。他们认为:“学校在我们刚来的时候就开始做这种事情,说不定其他的待遇在将来也要打折扣。”离开似乎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没有丝毫的犹豫。

学院在表示惋惜的同时,称自己已做到仁至义尽了,对这对博士夫妻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挽留。

在关于中原工学院的网页上,很多留言表示了对那对博士夫妻的不屑。“还没有作任何贡献,就开始挑肥拣瘦,这样的博士不要也罢。”网友似乎都在表达一个同样的观点:走,也并没有什么好可惜的。

近几年,中原工学院的新闻似乎总是同引进博士联系在一起,学校对此也并不否认,并把此定义为学校振兴的必要条件。

中原工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吴翔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原工学院从2003年到现在,引进博士已达92名,今年已签约的博士还有20多名。

“他们走,仅是个案而已,不具有什么代表性。”7月10日上午,中原工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在他的书房里,学校配发的笔记本电脑正在显示一个msn网友的信息。他是2004年学校引进的博士之一。

一个博士的人生选择

“呵呵,我快要做爸爸了,今年暑假不准备回去了。”7月10日下午,刘长喜在电话里很是兴奋。

刘长喜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文学院教师,2005年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的他,

如今在上海财经学院教三门课,还兼任毕业班的辅导员,每个月的收入不到4000元。

“在上海,我们算是比较低的收入,每个月的房租都要将近1000块钱。”作为名牌院校博士生毕业的他对自己的收入不甚满意。

刘长喜的老家位于豫东平原上的一个偏僻乡村,作为从河南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2005年毕业的时候,他首先选择了回河南工作。

“我当时报的是郑州市的公务员考试,并顺利通过面试和体检。可惜,最终没有去成。”刘长喜的爱人在上海一个区的政府部门工作,如果自己回来的话,自己的爱人必须重新考虑工作。一方面是郑州市的副处级职位,一方面是上海繁华的大都市生活,选择去向对于这对年轻的夫妻来说,是一个很难的抉择。

“我最终去了上海财经大学当了一名教师,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很高的收入,但是有得也有失。”现在的刘长喜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留到上海工作的,况且是在让人羡慕的高校工作。“我们学院今年已经不要国内博士了,必须是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我们才会根据专业设置考虑是否接收,对于海归博士,我们接收也很慎重。”

对于自己在上海的未来,刘长喜还是有着不同于郑州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比有了自己的房子更美好。

“我的一个同学回到了老家发展,现在做的也不错,但是我不同,因为我需要解决两个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在上海有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刘长喜认为工作地域的选择不光是待遇的问题,还有许多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的因素。他也承认,如果是今年毕业的话,肯定要考虑回老家这样的机会。“上海的机会在一年一年减少,没有了方向,毕业生经常会感觉到很迷茫。”

刘长喜没有回来,他在上海珍惜着那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也经营着自己的梦想。

博士求职的现实困惑

“老师,你们今年还接收博士毕业生吗?”

“什么专业的?”

“法学专业,法制史的。”

“不要了,我们这个方向已经不要了,你再联系联系其他单位吧。”对方挂断了电话。

7月10日,记者以一个博士毕业生的名义给一家高校的人事处打电话,遭到了拒绝。

“现在考博士一定要选准方向,否则将来就业会很艰难。”苏凤格,中国政法大学2005届博士毕业研究生、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她告诉记者:“2007年,听说郑州大学在引进博士的时候,要取消住房等福利,看样子,博士研究生就业不会再像以往那样了。”

“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住房、博士津贴、评职称优先。3年的博士生学习,起码让我少奋斗15年。”谈起以前考博士的动机,苏凤格并不避讳,“这些条件对于一个正在找工作的人来说,具有的诱惑力是一些人无法体验的。”

苏凤格所在的法学院已经有3位博士或者在读博士生跟她的研究方向一样。“目前,已经不需要了。需要的也是紧缺专业的博士。”在苏凤格看来,学校引进博士的政策更趋向理性化了,更加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

“从2006年开始,我们学校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对引进博士工作进行了重新的规范。对于中文、历史、化学等长线专业我们要求的更为严格,只是根据专业需要和博士毕业生本人的业务素质,进行全面权衡和考核,不像以往,只要是博士,我们不论专业,不分方向,统统接收。但是现在不行了,在毕业生的质量上我们要求更加严格。”7月10日下午,河南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谢翠英告诉记者。

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河南大学共引进博士研究生160名,基本上都是紧缺专业的博士。“相比以往,我们的引进条件更优越了,但是要求更高了。”谢翠英所说的条件包括令很多研究生心仪的住房、安家费等,并且享受校内副教授待遇。

“博士不再是紧缺人才,我们需要国内重点院校培养的博士和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博士。”谢翠英承认,博士就业也要遵循市场规则,博士毕业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给了学校更多选择的机会。

引博的理性化趋势

“目前,企业已经改变了过去对博士的迷信,变得更加务实起来。我国人才培养的特点,导致博士的特长只能在于理论研究,无法对企业的效益提供直接的贡献。国家前几年对博士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毕业数量成倍增长的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呈下降趋势,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多趋向于高校,并形成了就业面的拥挤。博士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在下降,并将在一定时段内长期存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在站博士后、上海大学教师关涛,在博士就业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看法。

2005年关涛博士毕业的时候,在上海求职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一些波折,作为有实际经验并占有很大年龄优势的他,这个困难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2005年,国家对博士生扩招进行了宏观调控,原则上不再扩大博士生招生数量,但是有博士授予点的单位在不断增多,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数量仍在增长。

“如今的上海,对于国内博士研究生的需求数量在减少,这势必会造成博士毕业研究生向内地的回流,一些用人单位降低福利也在情理之中。”关涛说,这是大环境所决定的,因为一个博士研究生所能发挥的作用在降低,降低人才引进福利,提升人才引进标准,是用人单位减少人才引进投资的基本策略。

人才市场的规律开始适用于博士研究生的就业,换来的结果只能是理性化的用人机制。

“我准备读在职博士生,这样可以把就业的风险降至最低。”河南中医学院的一位年轻老师如是说。

变化是环境对个体所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变化里,博士不再是高高供养的神仙,平凡化的演绎对这些天之骄子们来说也许会更好。(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文 马健/图)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可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shuobozhaop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硕博招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6279号-2
客服电话:010-69750702 传 真:010-69750702
未经 硕博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