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硕博招聘网 > 资讯频 道 > 高校教师新闻 > 正文
香港大学校长谈生源外流:可以流出,不能流失
2011年10月14日    硕博招聘网
分享到:
可以流出,不能流失 
  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校长、香港大学校长谈生源外流
  本刊记者 廖楠
  本刊驻香港特约记者 戴平
  曾经,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是无数高考学子梦中的殿堂。然而,越来越多的世界大学排行榜让国人发现,这些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到了国际上,甚至很难排到前50名。于是到世界名校读书,成了中国学生新的梦想。
  据教育部官方数字,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1978年以来,累计输送190.54万人出国留学。截至2010年底,中国在外攻读各项学位及进行学术访问的留学人员共有94.64万人。中国成了世界上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留学热”的同时,留学低龄化是又一个趋势。一家留学机构最近对1万个中国家庭的调研数据显示,1997年前,20岁以下出国留学的人不到留学生总数的5%;1998年至2008年间,这一比例超过了15%。浙江部分地区高中生家长中,40.12%选择“想送20岁以下的孩子出国留学”。另据统计数字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放弃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在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增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去国外读大学?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怎样才能留住学生?为此,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校长内田胜一和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
  背诵式教育不可取
  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1882年由日本政坛风云人物大隈重信(1898年和1914年两次当选日本首相)创立。100多年来培养了众多各界著名人士,如石桥湛山、福田康夫、江户川乱步、村上春树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也毕业于此。
  内田胜一长期从事国际教育工作,对大学教育的国际化有丰富经验和切身体会,而早稻田大学也是中国学生最青睐的大学之一。因此,由他来解答中国生源外流问题,是非常适合的。
  环球人物杂志:早稻田大学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您认为中国学生选择贵校的原因是什么?
  内田胜一:2007年,日本一共接纳了近3万名国际学生,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把这一数字增加到30万。中国是日本国际学生第一大来源国,其次是韩国。截至2010年11月,早稻田共有4170名国际学生,是日本国际学生最多的学校。其中,中国学生共有1658人。
  我们曾经调查过日本本国的学生选择早稻田的理由。首先是因为学校的名气大、教育水平高。更重要的是,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很活跃,这对学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在这些方面,我认为中国学生选择早稻田大学,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中国学生青睐早稻田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最早接收中国留学生的大学,早在1905年就成立了接收中国学生就读的学院,当时很多中国人来这里学习,毕业回国后对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革命领袖李大钊。他们的卓越成就,使早稻田大学在中国的名气越来越大。
  另外,早稻田大学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学术与政治分离,注重“学问的独立”、“知识的实际应用”,这可能与许多从海外来求学的学生产生共鸣,让他们选择早稻田。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有越来越多高考成绩很好的学生,放弃了国内名校的录取机会到国外上学,这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什么问题?
  内田胜一:其实去国外学习是培育全球化人才非常好的方式,学生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国家学习、生活,与当地同样年龄、同样充满梦想的年轻人进行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更好地发展。因此,日本的大学也积极鼓励学生去海外留学。
  关于中国学生倾向于出国读书的问题,我也曾与中国的学者讨论过,认为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比如很多人是想出国体验不同的生活,更多了解世界各国的状况,再来思索中国未来的发展。华侨华人如今遍布全球,出国求学其实也像是中国人的一种民族精神。就如同上世纪20年代,中国很多先进知识分子远赴异国他乡求学一样。
  而教育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我在教学时发现,一些中国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上课时笔记认真,但你问他意见时却说不出话,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是高中背诵式教育的结果,在亚洲国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而中国的许多大学仍然沿用了这种教育方法。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出国读书,也是希望接受不同思维方式的教育。
  环球人物杂志:早稻田的中国留学生出国前大多成绩优异,您对中国学生如何评价?与本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有哪些优点和弱点?
  内田胜一:中国留学生都很用功,在我比较了解的法学部、国际交流学部中,他们都表现得很优秀,确实可以代表中国学生的最高水平。另外,许多学生来到日本后,往往会发现很多与中国不同的地方,他们会对很多事物有好奇心,这使他们求知更有动力。
  但中国学生也有一些自己的不足,除了前面说的学习过于死板外,他们与日本学生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中国的留学生不太合群,更喜欢个人行动,而日本的学生则更擅长集体行动。这可能导致中国学生将来在团队合作上有所欠缺。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中国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就读?贵校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内田胜一:首先,大学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不能机械地按照传统的方式。日本的高等教育如今多采用研究小组等灵活的教育形式。比如,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三、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演讲会的形式授课,学生和教授之间会展开非常激烈的讨论,有很多互动。而在自然科学方面,学生从三年级开始直到毕业,都必须到实验室工作。而硕士、博士以及教职员工,则要花很长的时间待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
  另外,学校要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去向问题。早稻田大学给海外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道路供他们选择,同时非常支持他们所做出的决定。毕业生可以留在日本,也可以回到本国,或者是继续在研究生院深造,甚至可以把家人接过来一起生活,留在日本做一些科研工作。另外,早稻田大学还有一些其他相应的体系,如职业支持体系,可以帮助留学生毕业后更快地找到工作。
  最后,大学教育应该在保持本国传统的同时,不断地沿用国际标准,跟国际接轨,贯彻学问与政治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吸引更多人才就读。
 “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港大” 
  今年香港大学(以下简称港大)在内地“火”了一把。一方面是因为建校100周年,另一方面也因为它在高考中“抢”走了不少好生源。据报道,今年共有17名内地省市高考“状元”放弃清华、北大选择港大。
  港大1911年正式创立,创校宗旨之一是“为中国而立”,毕业生包括孙中山、张爱玲、朱光潜等名人。近年,港大在全球各高校排行榜中,都位于亚洲高校的前列。
  徐立之是世界知名的遗传学家,2002年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邀回港担任港大第十四任校长。
  环球人物杂志:今年内地高考出现了一个很受关注的现象,很多高考“状元”放弃清华、北大等内地名校的录取通知书,选择了港大等海外大学。您认为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徐立之:首先,我认为这种选择并不是坏事。体验式学习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国际化就是体验式学习的一部分。通过跨国家、跨地区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使其成为全球性的公民。
  当然,内地教育确实有其问题,这也是中国教育界的共识。这个问题就是教育体制僵化、教育行政化严重,很多学生因此想要到一个更加灵活的氛围中学习。
  环球人物杂志:内地学生为什么喜欢港大?
  徐立之:我们每年都能接收非常优秀的内地学生到港大,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在教育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很多事情大家一起决定,这一点吸引了很多内地学生来香港读书。这些学生喜欢港大,喜欢我们的教育,喜欢我们的课程,喜欢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可能是因为我们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自由选择,让他们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环球人物杂志:内地学生在港大的状况怎么样?
  徐立之:内地学生到了香港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学生不能马上适应这一环境。
  学习方面,港大实行全英语教学,教学方式以讨论式居多。而内地学生从小到大在内地接受的教育仍是中文教学为主,上课方式主要是听讲式,基本不发言。因此,内地学生要迅速提高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满足港大的要求。而生活上,内地学生来香港学习,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之间的相处,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个别内地学生到港大后发生不适应港大环境而无奈退学的情况。因此,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到港大来学习,学生和家长要理性对待这一问题。
  环球人物杂志:您如何评价来自内地的学生?
  徐立之:内地学生勤奋,基本知识扎实,比较听话;但动手能力较弱,独立性不强,不太自信。

 “留学热”的“冷思考” 
  归纳起来,两位校长在谈到中国大学为什么留不住学生时,都点出了“背诵式教育”、“教育体制僵化”和“行政化严重”等问题;在谈到自己的大学为何吸引中国学生时,都提到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演讲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而在中国,一项对高中生留学原因的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理由是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其次为逃避国内升学压力。一些专家分析,持有前一个理由的学生能应对高考,却对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没有信心,而持有后一个理由的学生愿意上中国的大学,却难以通过高考。“很多生源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流失了。”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表示,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来自国际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除了中国自身的教育问题,外国大学也在积极争取中国生源。如果再不反思与改革,扭转不利局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声誉以及国民对高等教育的信心都将日渐下降。
  生源外流还带来一个问题:学成不归。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0年出国留学的190多万人中,学成回国发展的只有63.22万人。专家表示,在中国目前高技术高科技人才缺口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学成不归”的现象更值得担忧。
  对此,内田胜一说,“把人才留住,并不一定要让他们住在国内,身在国外也可以为祖国服务”。国内很多专家也认为,生源外流和学成不归已成事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些人为中国储备了广泛的国外人际关系资源,将来可以促进中国与海外的经济联系。与其总想着如何把学生硬留在国内,不如多想想如何增加留学人员往来于中国和海外的自由度,增强与他们的经济、文化、情感联系,做到“人才流出但不流失”。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可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shuobozhaop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硕博招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6279号-2
客服电话:010-69750702 传 真:010-69750702
未经 硕博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