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硕博招聘网 > 资讯频道 > 科研院所招聘 > 正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招聘50名高层次人才
2025年8月28日    硕博招聘网
分享到:
01、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简称“大装置院”)源于1952年北航建校时成立的国内首个航空仪表与传感器专业,承载着深厚的学科积淀与创新基因。2008年,在房建成院士的带领下,团队致力于超高灵敏磁场与惯性测量技术突破。历经十余年潜心攻关,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房建成院士团队申报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大设施”)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推进大设施建设,培养量子精密测量高层次专业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22年正式成立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大装置院牵头筹建北航量子科技学院,启动本博一体化强基计划,面向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未来,大装置院将持续聚焦量子精密测量、高端医疗装备等国家战略方向,打造一流的研究平台和人才高地;汇聚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共同致力于前沿科技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期待您的加入,与我们一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共创卓越!
02、招聘需求
大装置院下设5个技术创新中心,拟招聘磁屏蔽技术、量子精密测量、量子传感、生物医学工程等方向的研究员、副研究员、博士后共50名。
(一)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
1.研究方向介绍
强磁场环境下物性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极弱磁场环境中的基础科学研究十分匮乏。该方向围绕大型零磁空间和高性能磁屏蔽技术开展基础前沿研究,为建成“空间最大、性能最高”的大型零磁空间和国际领先的极端探索磁屏蔽舱进行学术探索,依托机械、电气、材料、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精密弱磁空间精准设计与调控关键科学问题,构建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支撑零磁医学、生物学、化学、基础物理和材料学等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助力产生原创性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具体开展如下方向:
(1)主动磁补偿技术研究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高精度匀场和梯度线圈设计方法:包括大均匀区与高稳定梯度线圈设计、新型平面线圈设计及内部分布式补偿线圈探究,通过优化线圈结构与布局,提升磁场均匀性与稳定性。②动态干扰精准补偿与匀场调控方法:包括精准识别地磁及其他外部动态干扰源,提出适用于大型零磁空间的主动磁补偿系统架构,设计高效的控制算法,实现对空间磁场的实时精准调控。
(2)被动磁屏蔽技术研究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复杂环境下被动磁屏蔽性能与特性研究:基于多层复合式磁屏蔽材料结构,研究其在多物理场环境(弱磁、交变磁场、温度及应力等)中的磁屏蔽性能,建立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磁屏蔽装置建模方法;探索磁屏蔽材料在力、热、磁等多物理场耦合环境中的磁特性变化规律。②高性能磁材料与磁噪声跨尺度映射机理:深入探究磁材料微观结构(如晶粒尺寸、晶界分布)与宏观磁噪声特性的关联,建立跨尺度映射模型,为低噪声磁材料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研究复合多层屏蔽材料磁噪声靶向抑制策略,通过材料组分与结构优化,针对性降低特定频段的磁噪声,并开展新型低噪声磁屏蔽材料探索。
(3)主被动结合磁屏蔽技术研究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主被动屏蔽耦合作用机制与解耦设计方法:分析主动磁补偿与被动磁屏蔽之间的耦合效应,明确两者在磁场调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提出高效的解耦设计方法,提升整体磁屏蔽系统的性能。②主被动结合磁屏蔽高性能补偿线圈设计方法:揭示铁磁边界对主被动屏蔽协同作用的影响机制,研究考虑铁磁边界的高精度自屏蔽线圈设计方法,优化线圈参数与布局,提升线圈对磁场的调控精度与效率。
(4)高性能消磁技术研究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大功率分布式消磁设计方法:研究基于磁平衡调控的多区域协同分布式消磁方法,设计复杂结构下消磁线圈拓扑结构,提出新型分布式消磁绕组方案,提升消磁的均匀性与效率。③创新消磁技术与动力学模型:探索脉冲消磁、热磁振荡消磁等创新消磁方法,建立磁畴反转、消磁动力学模型,揭示消磁过程中磁畴演化规律,开展大功率脉冲消磁电源设计及高精度消磁电源研发,为创新消磁技术的应用提供硬件支撑。
2.需求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等。
3.其他要求
(1)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要求在主动磁补偿技术(如高精度线圈设计、磁补偿控制算法)、被动磁屏蔽技术(如磁材料研发、屏蔽结构设计)、主被动结合磁屏蔽技术(如耦合机制分析、解耦设计)、高性能消磁技术(如消磁电源设计、分布式消磁方法)等方向有相关研究经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科协青年托举项目入选者优先;
(2)博士后岗位:要求有大型零磁空间构建、磁屏蔽技术研发或消磁技术研究相关背景,有磁材料性能测试、磁屏蔽装置建模、消磁系统调试或磁场调控算法开发研究经验者优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者优先。
(二)量子科学装置与精密测量仪器技术创新中心
1.研究方向介绍
基于磁、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量子精密磁场和惯性测量技术,大幅超越了以往测量手段所能达到的测量灵敏度和精度,使得人们获得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工具。该方向通过建立一流平台,汇聚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国际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国际领先的极弱磁场与惯性综合科学研究平台,引领创新发展。依托量子、光学、电磁学、材料和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瞄准量子精密磁场和惯性测量前沿领域,解决如何在多源噪声约束下实现SERF态碱金属原子自旋系综精密操控和非破坏性检测这一科学问题,探索原子自旋精密操控新机理、新方法,进行低噪声磁屏蔽、抗弛豫碱金属气室、高性能激光器和大负载主被动隔振器等核心器件自研,不断挑战超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磁场测量新纪录并为国家重大需求、弱磁计量、零磁科学及前沿基础物理学重大命题研究提供极端测量手段,助力产生“从0到1”的原创性科学新发现。具体开展如下方向:
(1)量子精密磁场测量研究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开展基于精密磁场测量原子抽运检测技术量子传感新方法研究:包括利用光与原子相互作用进行原子精密操控,热碱金属原子系综中新型量子增强效应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案;通过压缩态光场生成,自旋压缩态制备,原子系综量子态关联等量子态调控手段抑制磁场测量中量子噪声突破标准量子极限。②深入研究铁氧体在超低频(百Hz频段)下的损耗机理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 计算海森堡模型参数,从理论上探索低频畴壁位移过程与磁滞损耗的关联。③开展极弱磁测量的极低噪声超导类磁屏蔽技术新方法研究:包括超导磁屏蔽与超导线圈主被动复合磁场调控方法研究;探究弱磁场下超导材料的磁通钉扎与电磁特性机理。④开展弱磁场与生命前沿科学探索研究,揭示研究弱磁场如何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与稳定性,为探究生命在地球早期或其他行星(如火星,其磁场极其微弱)上的起源提供新视角。
(2)量子精密惯性测量研究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惯性测量量子噪声抑制与量子测量极限:包括压缩态光场的产生、操控及其物理机制研究;探索利用压缩光等量子资源突破惯性测量系统的标准量子极限的理论与实验方案。②惯性测量原子系综量子关联与多体效应:包括热原子系综(碱金属及惰性气体核自旋)中量子纠缠的产生、操控、探测及其演化动力学研究;探索自旋压缩、多体量子关联等非经典量子态在提升惯性测量精度中的物理基础。③碱金属-惰性气体开放量子系统与非厄米物理:探索复杂原子系综中的非厄米物理特性及其对量子传感的影响。④原子系综惯性精密测量新机制:包括利用原子系综进行超高精度惯性测量的新物理原理与方法探索,探索将无自旋交换弛豫技术与其他原子精密测量机制交叉融合的新途径。
(3)量子精密极弱磁计量测试研究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量子极弱磁场溯源方法:包括SEOP/MEOP 3He、亚稳态4He制备与磁场测量研究,误差传递与不确定度评估等研究。②超高灵敏计量原子磁强计:包括SERF态原子自旋闭环调控、极低频噪声分析与抑制、极弱磁标定与测试方法等研究。③高精度磁矩计量方法:物质磁性计量与标定、磁矩矢量建模分析、基于原子磁强计的磁矩计量方法等。
(4)高精度原子自旋惯性测量仪器研究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高稳定光与原子相互作用机制:包括光与电子自旋、核自旋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研究多类碱金属和惰性气体原子相互作用新机理,利用磁光操控等手段实现电子自旋和核自旋的精密闭环。②高精度磁场与惯性解耦测量机理:包括磁场与惯性的高精度测量、解耦与闭环研究;探索利用高精度原位磁强计实现磁场和惯性的同步测量,并探索磁场和惯性信号解耦物理方法,基于先进量子控制方法实现磁场闭环控制。③原子自旋耦合系综进动检测新机制:利用原子自旋耦合系综进行高灵敏惯性信号检测,包括原子系综闭环检测、非互易性检测以及其他高信噪比检测的量子精密测量机制。
2.需求专业
精密仪器、光学、物理学、原子物理、量子光学、量子科学仪器、材料学、量子传感等相关专业。
3.其他技能要求
(1)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要求在极低噪声原子自旋进动高精密检测、偏振光学、非厄米光学检测、量子光学系统分析设计等方向或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材料研发,第一性原理、超导类磁屏蔽、低噪声磁屏蔽、高精度磁补偿器件及补偿算法设计、磁场全张量多维调控等方向有相关研究经验;博士后创新支持计划和中国科协青年托举项目入选者优先;
(2)博士后岗位要求有热原子系综研究背景,有量子精密测量物理、光学检测或有磁材料研发、低噪声磁屏蔽与磁补偿、超导机理研究经历者优先。
(三)芯片化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创新中心
1.研究方向介绍
芯片化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创新中心以多种芯片化量子传感器研发为核心任务,依托前沿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量子传感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量子传感器体积庞大、依赖复杂外场调控的局限,大幅提升芯片化量子传感器性能。通过搭建先进光子学设计与微纳制造一体化平台,重点解决半导体能带精细结构调控精度不足、微观原子在芯片尺度下的操控效率受限、光学超构功能与量子传感性能的协同优化、多物理系统芯片集成中的串扰抑制,以及异质异构集成过程中的兼容性匹配等关键科学问题。探索多维度量子态调控等新机理与新方法,开展高性能量子传感波段光芯片、超小型化光学模组、高集成度异质异构封装等核心器件与模块的自主研发,持续突破芯片化量子传感器的灵敏度、精度等关键指标,并为国家在医疗健康、资源勘探、国防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原创性技术突破,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量子传感波段有源光芯片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围绕量子传感核心波段(795nm、780nm、894nm等)半导体激光芯片开展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探索不同构型芯片的光子调控核心机制与性能优化基础原理,涵盖 DFB、DBR及 VCSEL等典型构型;②聚焦半导体激光芯片领域核心基础科学问题,深入研究材料能带精细结构调控规律、光子噪声产生与抑制机理、光场传输及损耗本质特性,构建芯片性能与量子传感应用需求的基础理论匹配模型③基于量子传感对光源线宽、噪声水平的严苛要求,开展创新型光芯片设计的基础原理研究,探索材料优化、结构创新等技术路径的理论支撑,为量子传感系统核心光源的基础理论突破提供支撑。
(2)集成光子学与光电共封集成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围绕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关键组件集成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多种无源光芯片、片上集成光电探测器等;②深入探究片上光场调控机制、微观原子极化动力学规律、光-原子系统耦合及相互作用本质,揭示集成环境对量子态稳定性的影响机理;③开展光电共封集成的基础理论创新,探索异质材料兼容、多物理场协同调控、噪声抑制的核心理论,构建 “光-磁-热-原子” 多系统高效协同的理论体系,为高集成度量子传感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3)芯片化原子磁强计(含芯片化SERF、地磁环境下光泵/CPT/NMOR 等磁强计)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围绕多种芯片化原子磁强计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涵盖SERF原子磁强计、地磁环境适配的光泵式芯片磁强计、CPT磁强计、NMOR磁强计;②深入研究微观原子系综精密操控机制、多物理场耦合及干扰抑制机理、原子自旋弛豫与材料界面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芯片结构与测量性能的基础理论关联模型;③突破传统磁强计微型化的理论局限,开展芯片化集成的基础理论创新,探索量子态调控抑制噪声的核心原理,为弱磁检测、生物磁成像、资源勘探、基础物理研究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4)芯片化原子陀螺(含芯片化核磁共振陀螺等惯性测量方案)方向:重点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如下研究:①开展多种芯片化原子陀螺方案的创新研发,深入研究微观原子系综调控及核自旋动力学基础机制;②揭示环境因素对惯性测量精度的影响机制;③突破创新经典机制的量子惯性传感基础理论,探索微纳工艺与陀螺系统集成的核心理论,为芯片化惯性传感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image.png
芯片化原子陀螺
2.需求专业
微纳光学、物理、精密仪器、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3.其他技能要求
(1)研究员岗位要求领域内知名学者,一人一议;
(2)副研究员岗位要求具有扎实的量子精密测量原理及理论;具备微纳光子学、原子物理或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及传感器测试经验;或具备扎实的半导体激光芯片、光电芯片、光芯片理论知识和完整光子学/光电芯片流片经验;入选博士后创新支持计划和中国科协青年托举项目;获批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者优先;
(3)博士后岗位要求(满足其一即可):
①具有扎实的量子精密测量原理及理论,具备微纳光子学、原子物理或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及传感器测试经验,并在此领域有原创性成果;
② 具备扎实的半导体激光芯片、光电芯片、光芯片理论知识,并在此领域有原创性成果,拥有完整光学芯片流片经历者优先;
③具备扎实的光学机械理论,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面有原创性成果,有微型光机设计相关经验者优先。
(四)地磁仪器与导航技术创新中心
1.研究方向介绍
地磁仪器与导航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开展新一代量子精密地磁测量、核磁共振陀螺导航系统、精密磁悬浮电机系统及应用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
(1)新一代量子精密地磁测量方向
面向地磁计量与模拟、电力计量与故障诊断、地磁导航、地质应用、穿戴式健康监测等领域对地磁环境下高精度、高灵敏磁场测量的重大需求,开展新一代量子精密地磁测量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创新,依托精密仪器、量子光学、原子物理、电气工程、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并引领地磁测量基准装置、仪器和传感器及应用系统的创新发展和范式变革。目前研发的高精度NMOR原子磁强计,率先在地震台开展了地磁观测应用,实现了地磁日变信号测量;基于芯片化光泵原子磁强计的无人机航磁测量系统,已在山东和内蒙古等地矿区开展了地磁测绘。
①地磁测量基准装置:该方向将开展地磁绝对基准装置和相对基准装置研究。地磁测量绝对基准拟开展Cs-4He地磁基准原子磁强计研究,主要攻克Cs-4He原子系综4He原子极化效率提升及原子系统信噪比增强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提升原子磁共振频率测量准确度;重点解决地磁下Cs-4He原子磁强计绝对磁场测量的准确性、稳定性及重复性等关键问题,建立地磁场计量溯源机制,为地磁环境下磁场计量提供磁场基准。地磁测量相对基准装置拟开展基于高阶原子极化的非线性磁光旋转理论研究和范式创新,重点解决高阶原子极化矩的精确建模与精准调控、非线性磁光旋转效应增强、超高稳定地磁场模拟等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光子散粒噪声极限,为磁强计计量测试提供高稳定、低噪声基准环境。
②地磁测量仪器:该方向将开展基于碱金属-惰性气体耦合量子放大、非线性磁光旋转等新物理效应的地磁测量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原子系综自旋关联调控、可集成化量子效应增强、环境干扰的量子鲁棒控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小型化地磁测量与计量仪器关键技术,构建绝对和相对地磁仪器体系,推动在移动式计量基准、地震台地磁观测、电力计量等领域的交叉应用创新。
③芯片化地磁原子磁强计及应用系统:该方向将开展基于光压窄线宽效应的新一代光泵原子磁强计研究,重点解决复杂环境中量子态稳定与信息提取、尺寸约束下多源噪声抑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支撑高灵敏、微型化地磁传感器及应用系统创新研发,突破电力计量与故障诊断设备、地磁导航系统、地质应用装备、穿戴式健康监测装备核心关键技术,挖掘典型应用场景,开辟“量子+”新赛道,服务于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核磁共振陀螺导航系统方向
该方向面向自动驾驶、物联网、低空经济等领域对低成本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需求,开展新一代原子惯性导航与量子导航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创新,依托精密仪器、微电子、原子物理、量子光学、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并引领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跨代发展。 目前研发的高性能惯性位姿动态测量系统已应用于遥感测绘、应急救灾等领域,基于核磁共振陀螺仪构建的惯导系统核心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未来该方向将以研发更小体积更高精度的量子定位导航技术为目标,重点解决原子惯性测量系统多物理场耦合误差建模与控制、高信噪比原子谐振控制方法、多源时空感知误差建模与同步、量子导航系统数据自适应融合方法等,推动量子定位导航技术在无人系统、商业航天、遥感测绘、智能控制、室内外无缝定位导航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在引力波探测、地球运动测量等前沿科学领域开展探索研究,支撑低成本高精度量子导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精密磁悬浮电机系统及应用方向
该方向面向高端医疗装备、半导体装备及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对高洁净精密磁悬浮电机系统的重大需求,通过电磁学、转子动力学、流体力学与自动控制理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开展精密电磁设计、机械结构创新、精密磁电控制与高效电气驱动等核心技术的攻关与前沿探索。目前研制的超高真空磁悬浮分子泵已突破高通量、低振动等关键技术瓶颈,在刻蚀、薄膜沉积等多个半导体工艺中获得成功应用。
未来,该方向将进一步聚焦于精密磁悬浮电机技术的前沿基础问题与跨领域应用创新,重点突破如脉动式磁悬浮心室辅助泵、超纯流体输送泵等新一代装备,致力于突破生物医学环境下设备的生物相容性机制、极端工况下转子系统的低振动稳定性能等关键科学问题,推动精密磁悬浮电机技术在生命健康、工业母机等重大领域的交叉应用创新。
2.需求专业
重点招聘地磁仪器与导航技术方向开展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所需的各类学术人才,在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指导博士生开展前沿研究,国家级青年人才、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优先。专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量子精密测量、精密仪器及机械、光学工程、原子物理、电气工程、自动化、集成电路、控制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相关基础学科等。
3.其他技能要求
(1)熟悉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光学、原子物理原理,具有较强的量子理论与操控方法原始创新能力,掌握量子精密测量和计量仪器的设计、搭建、调试技能;
(2)能源电力方向具备研发基于量子传感器的电力设备监测系统经验者优先,熟悉电力计量及设备故障诊断原理和应用场景,能够开展电学量测量的基础前沿研究;
(3)量子导航方向具备研发基于原子惯性传感器的导航系统相关经验者优先,熟悉原子惯性传感器、原子钟的工作原理及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掌握量子导航系统的集成与误差校准、微弱信号检测与智能导航算法等技能;
(4)穿戴式医疗装备方向具备扎实的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功能)、医学(疾病机理)及工程学(机械、电子、材料)基础知识,掌握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具备量子生物传感器范式设计能力;
(5)地质应用方向具备地磁观测系统、航磁和海磁测量系统的创新研发能力,熟悉地磁场特征提取、建模与降噪算法(如地磁图构建、环境干扰抑制等),能够开展量子地质仪器的应用场景设计、部署和性能分析;
(6)精密磁悬浮电机系统方向具备精密磁电系统设计与控制的创新研发能力,具备电磁学、转子动力学、自动控制理论等方面扎实的学术基础,能对磁电系统中的多学科复杂耦合问题进行分析与创新,熟悉高端装备(如半导体制造设备、高端医疗仪器等)对动力系统的技术要求者优先。
(五)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1.研究方向介绍
该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依托国际领先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技术、高性能磁屏蔽技术和精密磁场调控技术体系,推动量子精密磁场测量与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及物理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通过构建零磁科学装置,系统开展近零磁极端环境下生命活动与物质特性的前沿基础与应用研究,探索新型生物磁效应、新物理现象、新化学反应路径与材料本征性质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开拓零磁医学、零磁生物学、零磁材料科学、零磁化学与零磁物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构建和完善零磁科学系统理论体系,力争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理论突破与关键技术引领,推动多学科研究范式的系统性变革。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零磁医学:零磁医学是中心目前的首要发展方向。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实现超高灵敏度的生物磁信号检测,发展高时空分辨率生物功能信息成像新方法,探索生命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信息传递的动态规律、耦合机制及其物理与生物学基础,揭示功能信息生理规律和病理改变,为理解生命和疾病本质提供新视角。研制的心磁脑磁成像设备已在全国40余家三甲医院应用于临床科研,采集了14万余例临床数据,构建了大规模临床队列数据库,正在建立中国全年龄段健康人群心脑磁成像标准,开展急性心梗、心肌缺血、缺血性卒中等重大心脑疾病临床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心脑血管病与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快速识别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潜力。相关进展将助力我国开辟新一代功能信息医学成像高端装备的全新赛道,为重大疾病诊疗模式的变革提供“中国装备”、“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①零磁医学基础研究:探究人体内部产生的极微弱生物磁信号的起源、规律及其与细胞离子通道活动、神经电兴奋传递等基本生命过程的内在关联;研究极弱磁场环境的生物效应,探索长期暴露于该环境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整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②零磁医学临床研究:利用量子精密极弱磁测量技术,获取传统技术难以捕捉到的人体心、脑等器官的功能信息,研究极弱磁功能信息与生理、病理状态的内在关联,构建特征参数体系与标准,探索极弱磁成像在心脑血管病(如心肌缺血、脑卒中)、神经精神疾病(如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儿童脑发育障碍、精神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准确快速诊断、病理机制阐明、治疗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推动人体功能信息学的建立与完善。
③零磁医学成像技术:针对人体功能信息成像需求,开展心磁、脑磁、肌磁等各类生理磁信号的测量、处理、分析技术、装备和软件研究。深入探究人体极弱磁信号测量与处理方法,实现各类极弱磁生理信号的解耦分离和高保真度信息提取。研究高精度时空配准方法与人体磁信号反演方法,实现功能信息与结构信息的融合和溯源成像,重构人体电生理活动信息。将极弱磁信号与其他医学信息、生理生化指标等进行多模态融合处理与分析,从数据中挖掘生理病理特征,构建疾病诊断与预测模型。
(2)零磁生物学:研究近零磁极端环境对生命体系产生的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①磁场对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探究在近零磁环境下生命体在不同层次的变化,揭示磁场在生命起源与进化中的潜在作用以及生命体适应地球磁场的深层机制。
②生物导航与感知机制的验证:研究在近零磁环境中迁徙动物和某些昆虫的磁感知和磁导航能力的变化,验证“生物磁感应”假说。
③近零磁环境下生命过程的改变与调控:研究极弱磁场对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凋亡等基本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对神经电活动、神经网络功能及行为学的影响。
④极端条件下的生物效应与适应机制:研究近零磁环境对模式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探索生命体应对零磁环境的应激与适应机制。
(3)零磁材料科学:研究在近零磁极端环境下材料的制备、结构、物性及其演变规律所呈现的新现象和新效应,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①零磁效应与磁性、电子性质:研究材料在近零磁场下的磁性变化及量子效应的影响,探索近零磁场对电子结构、导电性、热导率等电学性质的作用。
②超导与纳米材料研究:探讨超导体在近零磁场下的临界性质变化,研究新型零磁超导体及纳米材料的性能,探索其在信息存储、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③材料合成与创新设计:设计具有特殊磁性和电子特性的材料,开发低能耗、环保的合成工艺,推动新型高科技材料的应用。
(4)零磁化学:研究在近零磁场极端环境下化学反应的独特规律、机制和新现象,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①化学反应机制与量子效应:研究零磁场对反应速率、路径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探讨量子隧穿等量子效应对化学反应的作用。
②分子结构与催化应用:探讨零磁场下分子轨道、成键与电子转移的变化,研究其在催化反应和新型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③自组装与催化剂设计:研究零磁场下分子自组装规律,设计高效催化剂,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转换领域,提升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5)零磁物理学:利用近零磁极端环境实验条件和超高灵敏量子精密测量手段,探索和验证基础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新奇物态及其在无外磁干扰下的本征行为。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① 基础物理定律的精确检验:搜寻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与物质之间存在的微弱相互作用,检验CPT对称性、洛伦兹对称性等物理定律的基本对称性在极弱磁场下的变化规律。
②量子现象与多体效应的本征研究:研究极弱磁场下自旋系统量子相干时间的极限,探索新的退相干机制,为量子信息技术提供基础支撑。剔除外界磁场对电子自旋序的干扰,揭示强关联体系的本征基态和竞争序。
③ 新物态与新量子效应的探索:研究近零磁环境下拓扑绝缘体、拓扑超导体等材料中受拓扑保护的无能隙边界态的本征特性,发现量子材料在可能涌现出的新奇量子相。
2.需求专业
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3.其他技能要求
(1)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疗设备研发、科学仪器研发、大数据分析等相关领域已取得突出科研成果,具备独立承担前沿课题的研究能力;
(2)具备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验和能力;
(3)具备良好的跨学科沟通与合作能力,能积极融入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
(4)工科背景候选人应具备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医疗设备研发、科学仪器研发、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有极弱磁信号(如心脑磁)、电生理信号(如心脑电)等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成像研究经验者优先;
(5)医科背景候选人应具有系统的临床医学研究经验,具有医工交叉研究意识和临床问题转化能力,从事过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临床研究或医工交叉研究项目者优先。
03、基本条件
(一)研究员
1.基本条件
(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恪守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2)认同大装置院发展理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奉献意识;
(3)身心健康,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2.学历与资历要求
(1)海内外顶尖高校或一流科研机构博士学位;
(2)具有不少于3年的独立科研工作经历(博士后研究经历可计入),在研究领域内展现出持续的科研产出和创新能力;
3.近五年科研业绩达到以下条件至少两项:
(1)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或同等级别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2)以主要完成人(排名前三)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同等影响力的行业/学会重要奖项;
(3)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其中至少1项实现重要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4)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顶尖期刊(中科院JCR一区/TOP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至少2篇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
(5)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层次及以上),或省部级领军人才计划,或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职务。
注:对在关键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者,可适当放宽学历或年龄限制。
(二)副研究员
1.基本条件
(1)政治素质过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恪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
(2)认同大装置院发展理念,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
(3)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业绩突出者可适当放宽)。
2.学历与资历要求
(1)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博士学位;
(2)具有不少于2年的博士后或系统性的科研工作经历(学术成果特别突出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可酌情破格考虑);
3.科研能力与业绩(近五年需满足至少两项)
(1)作为主要骨干(排名前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相当级别的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
(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不少于4篇;
(3)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其中至少1项实现显著的成果转化并产生明确的经济社会效益;
(4)作为主要完成人(省部级科技奖励排名前三位,或国家级科技奖励证书持有者)获得科技奖项;
(5)主持制定行业/国家技术标准,或担任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委员以上职务,或在本领域公认的权威学术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
注: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申请人,可适当放宽学历或年龄要求。
(三)博士后研究人员
1.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恪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
(2)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严谨的科研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3)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4)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含应届博士毕业生)。
2.学历与资历要求
(1)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博士学位;
(2)近三年科研成果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a.理工科(材料类除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SCI一区/TOP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
b.材料类学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SCI一区/TOP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
(3)其他突出业绩(满足任意一项可适当放宽论文要求):
a.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
b.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或实现关键技术转化并产生显著效益(需提供证明);
c.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排名前5),或同等层次学术荣誉;
3.优先考虑条件
(1)已达到"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申报条件,或入选同层次人才计划者;
(2)具有跨学科研究背景或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连续一年以上研究经历者;
(3)在重大科研项目或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核心作用,并取得突出业绩者
注:对在关键技术领域(如高端仪器研发、卡脖子技术攻关)有突出贡献者,可突破部分硬性条件限制。
04、福利待遇
参照国内外一流研究院所,为百里挑一的就职人才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对新引进符合条件的硕士、博士提供国际人才公寓。积极保障就职人才子女就学,重点人才重点保障,为就职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对人才落户、补贴申领、人才认定等,研究院将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就职人才开启全新研究院生活。
05、公开招聘程序
本次招聘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报名实行诚信承诺制度,应聘者填报的信息应真实有效,如发现材料虚假,则随时取消应聘资格,本招聘只接受研究院人才招聘网投递。
(一)报名:
进入杭研院官网http://hzii.buaa.edu.cn/,点击【招才引智】进入杭研院人才招聘网,注册后投递
(二)选聘流程:初选→技术面试→综合面试→心理测评;
(三)开展第三方背景调查;
(四)发放录用通知书;
(五)体检、入职报到。
06、联系方式
联系人:柳老师
通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炬航弄99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
联系电话:0571-85367559、19957890995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特别提示: 针对本网发布的部分招聘信息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请求职者先通过招聘单位网站或电话等方式核实招聘信息后再应聘,以防虚假、诈骗招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若有侵权,虚假、诈骗招聘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2458467264@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shuobozhaop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硕博招聘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41127号-2
客服电话:0839-5253278 E-mail:2458467264@qq.com(举报、删改招聘信息)
未经 硕博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