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硕博招聘网 > 资讯频道 > 科研院所招聘 > 正文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2022年诚邀全球优秀人才加盟
2022年11月22日    硕博招聘网
分享到: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新型高端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是北京理工大学推进学科交叉创新、高层次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办学功能拓展区”,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院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实行PI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模式,高水平人才全面融入北京理工大学人才队伍引育体系。
一、招聘类型
(一)战略科学家
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在科学技术或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能够引领重大原始创新,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拓新的科技领域或方向,组织领导学术团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领军人才
学术造诣高深,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重要学术成就,具有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能够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
(三)青年卓越人才
创新发展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学术造诣、专业背景和国际化学术视野,在相关领域重点发展方向上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突出研究成果。
(四)青年学术骨干
获得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具备较好的学术背景及发展潜力,已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的优秀青年人才。
(五)博士后研究人员
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获博士学位3年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二、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
(一)复杂网络协同探测与控制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信息与通讯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智能感知、组网通信、协同控制。
(二)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智能网联全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智能交通云控平台精准决策和闭环控制、复杂场景车路协同数字孪生和智能评测。
(三)微纳器件及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研究方向:新型半导体与器件集成、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与芯片研发平台、毫米波/太赫兹波电路与系统、智能感知芯片与系统。
(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理论与技术、多域智能机动平台技术、无人系统先进动力与新型能源、无人机系统与集群控制、智能探测导航与控制。
(五)公共安全与智慧应急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力学。
研究方向:城市运行安全智能监测、危化品与新能源安全、安全防护与智能运维、智慧安防与应急救援。
(六)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机械、材料、物理、化学、信息、计算机、光学。
研究方向:非硅微纳制造、新型半导体材料制备与器件、三维纳米制造新原理与智能检测、工业互联智能制造系统。
(七)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网络与电磁空间安全、空天网络与安全通信、数据交互安全与对抗、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
(八)智能传感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控制工程。
研究方向:主被动成像智能传感技术、微波光子智能感知技术、量子智能传感技术、智能仿真测试平台与技术。
(九)物质科学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机械类。
研究方向:储能材料与技术、量子材料设计与应用、医药分子科学。
(十)数字经济创新研究中心
学科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数字治理、数字健康、数字低碳、智慧农业与数字生态、数字航空。
三、发展支持措施
研究院为引进人才量身定制高能级工作和生活平台,一人一策、一事一议。
1.提供具有相对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
全职人才实行年薪制(协商确定),柔性人才实行协议薪酬制。
薪酬构成:基础年薪+业绩年薪+团队激励+项目激励。
2.提供一流的办公环境和高能级科研平台。
共享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平台,共享研究院院级公共科研平台、创新研究中心专用平台,个性化定制科研平台等,按需配备科研启动费。
3.配备组建高水平人才团队。
按照目标任务和人才梯队需求组建人才团队,包括学术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工程实验人才和产业化人才等。
4.高水平人才全面纳入北京理工大学人才引育体系。
高水平人才实行学校和研究院岗位双聘、学校博导硕导资格认定等人才发展多平台支持措施,提供专项硕博研究生培养指标。
5.定制化职业生涯发展成长和事业成就支持。包括团队导师制、科研成果转化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园区优惠政策支持等。
6.助力打造幸福生活。
提供具有相对竞争力的购房补贴、提供过渡性人才周转房。
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健康医疗等方面享受北京市、嘉兴市和学校人才优惠政策。
嘉兴市引才待遇
岗位名称
补贴项目
补贴标准
备注
战略科学家(A类)
科研启动费、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工资外津贴等
一事一议
包括但不限于院士等顶尖科学家
领军人才(B类)
科研启动费、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工资外津贴等
一事一议
包括但不限于长江、杰青等相当于国家级高端人才
青年卓越人才(C类)
科研启动费、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工资外津贴等
一事一议
包括但不限于青拔、青长、优青等省级高端人才
青年学术骨干(D类)
科研启动费、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工资外津贴等
60万+,具体项目情况一事一议
科学技术领域
的高端人才
出站博士后
(E类)
生活补助
20万+,同时享受博士研究生相应补贴
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人才
购房补贴
45万元
博士研究生
生活补贴
6万元
一次性入职补贴
2万元
工资外津贴
2000元/月,最长3年


注:具体解释权在嘉兴市相关人才管理服务部门。
四、应聘方式 (应聘不受时间限制,常年有效)
方式一:扫码选择应聘创新研究中心及岗位,投递个人简历。
方式二:请将申请材料发送至相应创新研究中心联系人邮箱,邮件主题注明“姓名+申请中心+博士招聘网”,并同时抄送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邮箱bitcsy-hr@bit.edu.cn
申请材料:个人详细简历PDF版(包括基本信息、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发表文章目录、专利及获奖情况等)。

创新研究中心
联系人
电子邮箱
复杂网络协同探测与控制创新研究中心
李老师
智能网联和智慧交通创新研究中心
王老师
微纳器件及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马老师
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刘老师
公共安全与智慧应急创新研究中心
伊老师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中心
邵老师
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创新研究中心
朱老师
智能传感创新研究中心
褚老师
物质科学创新研究中心
王老师
数字经济创新研究中心
朱老师

联系部门:研究院人力资源办公室
联系人:陈老师、庄老师
联系电话:0573-8362 0922、0573-8362 0926
五、研究院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新型高端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是北京理工大学推进学科交叉创新、高层次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办学功能拓展区”,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
研究院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秀水新城,总规划用地1000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500亩、建筑面积23万平米。研究院本着“做实、一流”的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开展“高精尖特新”科技创新工作,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围绕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期重点建设复杂网络协同探测与控制、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微纳器件及系统、智能无人系统、公共安全与智慧、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智能传感、物质科学、数字经济等10个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创新研究中心,涉及20余个优势学科。
研究院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实行PI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模式,高水平学术人才全面融入北京理工大学人才队伍引育体系。
01复杂网络协同探测与控制创新研究中心
复杂网络协同探测与控制创新研究中心是北京理工大学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创新研究中心之一,涵盖以下交叉学科与领域: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面向航空强国、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瞄准深空探测、临近空间网络、载人航天、未来作战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临空极端环境、近空骤变环境中复杂气象、近海电磁环境、复杂对抗作战环境等复杂环境探测难题,通过智能感知节点、空天地泛在传输、网络化协同控制等技术,实现临近空间原位测量、感知信息实时传输、多维信息智能处理、面向特殊任务的感知协同控制和多元信息知识理解与同化,构建复杂网络协同探测与控制平台。
逐步建立国际领先的集科研、平台、人才、工程、服务五位一体建设体系,实现“复杂网络协同探测与控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双轮驱动。
中心实行PI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模式,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教授,责任教授为国家级领军人才郑德智教授,中心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空天智能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的重点支撑学科、“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打造“复杂环境科学探测”方向一流的科研团队,在智能感知、组网通信、协同控制、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中积累了雄厚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目前中心拥有正高级人才9名,副高级人才7名,其中杰青万人2名、青长1名、优青1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3名。
中心近年来承担了环境探测与感知领域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等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建立了嘉兴市复杂环境协同探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社会综合治理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筹建复杂环境智能感测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社会治理综合智治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20余项,构建了智能感知器件、协同组网传输、MIMO网络通信、复杂光纤探测与通信、无人装备协同组网控制等科研平台,为团队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必要条件。
团队成员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顶级期刊Nat.Electron.、Sci. Adv.、Nano Lett.、 eLight、IEEE Trans.、SIAM J. TPAMI、TIP、IJCV、TNNLS、TITS、OL、OE、CVPR、ICCV、ICML系列10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正面评价。团队成员担任多个权威SCI和EI刊物的编委。
02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创新研究中心
智能网联和智慧交通创新研究中心面向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交通强国等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将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前沿、跨学科、开放式的研究平台,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心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模式,瞄准智能网联和智慧交通系统的标准制定、安全评估、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需求,研究智能网联全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智能交通云控平台精准决策和闭环控制、车路协同复杂场景仿真和智能评测等技术,构建相应的实验环境和示范验证系统,建立产学研相互促进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中心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教授,责任教授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新体制雷达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副主任杨小鹏教授,中心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方向,实现信息与电子、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车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人才队伍方面,拥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工信部研究型创新教学团队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青年托举计划4人。
在研究平台方面,拥有“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电子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导航、制导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伺服运动系统驱动与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条件。
中心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4项,团队成员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等。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50余篇,参与出版论著3本,授权专利50余项。团队成员担任多项重点项目专家、省部级科技奖评委及多项国际期刊编委等。
03微纳器件及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微纳器件与系统创新研究中心紧跟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2035远景目标等国家重要战略布局,面向集成电路“卡脖子”领域,发挥区域产学优势,将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有机融合,打造课题前沿、学科交叉、开放共享的链条式研究平台,培养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色的复合型领军人才,推进相关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
中心涉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物理学等一级学科,充分融合北京理工大学在微纳量子光子、微纳机电、太赫兹技术、微系统集成、集成电路、微流控芯片等方向的已有优势,开展从新型电子材料、器件设计与加工,到系统集成与应用的全链条科研工作。中心设置微纳量子结构与器件、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与芯片、精细成像太赫兹芯片与系统、智能感知芯片与系统等4个主要方向。
中心实行PI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模式,由王业亮教授领衔(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目前拥有正高级人才8名,副高级人才8名,包括杰青1名、万人领军1名,国家级青年人才4名,省部级青年人才2名,均具有海外学习科研经历。中心团队近年来承担了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部分成果已发表在包括Nature Comm.、Nano Letters、ACS Nano、IEEE等国际权威期刊。
中心依托“低维量子结构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硅基高速片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探测、制导与控制”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等优势资源,持续优化完善中心科研平台建设,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04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中心面向嘉兴及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定位,围绕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建设总体规划,立足北京理工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旨在打造国内智能无人系统发展新高地,构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多域智能机动平台技术、无人机系统与集群控制、智能探测导航和控制、无人系统通信与组网等为核心的前沿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国际学术、科技与产业合作顶级平台,支撑未来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为长三角产业和人才发展及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新动能。
中心团队由首席科学家项昌乐院士领衔,责任教授为王伟达教授,中心依托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智能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国家检测与管理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围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包含行业顶级专家、学术研究人员、技术工程师、产业转化人员等在内的多元化、梯队化高水平人才队伍。
团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优青1名,青年长江1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3名。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被评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奥运先进集体”,“九.三”阅兵装备保障先进单位。并指导学生创新入选首届“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获ICRA国际人工智能赛总冠军等等。
05公共安全与智慧应急创新研究中心
公共安全与智慧应急创新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围绕安全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重点学科开展公共安全领域前瞻性理论方法与技术装备研发。依托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爆炸防护与应急处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卫星导航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信部危化品事故与边坡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重点开展城市运行安全智能监测、危化品与新能源安全、安全防护与智能运维、智慧安防与应急救援四大方向建设,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开展高水平交流合作,构建领域一流人才高地,成为安全应急行业重大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中心、高端人才聚集培养中心和国际前学术交流中心。
中心按照"首席科学家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原则,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首席科学家为教育部黄风雷,责任教授为国家杰出基金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成:团队包括4名国家级人才、3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1名教授等。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科技与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支撑力量。
06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中心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中心是北京理工大学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创新研究中心之一,立足于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结合我国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内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发展新高地。瞄准机械、材料、物理、化学、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发展前沿,设立非硅微纳制造、新型半导体材料制备与器件、三维纳米制造新原理与智能检测、工业互联智能制造系统等为核心的前沿创新研究方向,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新兴产业孵化平台。中心依托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复杂微细结构加工国家级创新中心、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非硅微纳制造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人机协同与智能决策国际联合实验室、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元信息系统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围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
中心目前拥有国家杰青2人,国家重点研发总体专家组组长、973首席1人,四青人才9人,教授/研究员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3人。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数百余篇,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团队成员担任多个权威SCI和EI刊物的编委。
07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创新研究中心
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创新研究中心面向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发展前沿,主要在网络与电磁空间安全、空天网络与安全通信、数据交互安全与对抗、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四个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推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顺利实施,引导汇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各类科技人才队伍有序推进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研究,建成特色鲜明,集理论、应用、创新于一体的一流网络空间安全科研平台,培养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后继力量,保障我国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中心形成了“多方向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平台联动”的运行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网络攻防、高安全通信、高可信软件、公有链安全、认知电磁对抗、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批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战略性的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相关方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技术和理论研究成果,如:空间信息智能处理理论与方法、面向社会治理频谱认知、空天地协同的高隐蔽通信新体制、智能空天网络等。2021年,中心牵头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为陆海空天智联网国家战略构想论证、“科技支撑平安中国”和“智慧社会科技创新发展”未来20年战略研究等提供了支撑。
中心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汇聚了大批国内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领域的专家和中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科研团队,其中包括: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青年长江1人、青年托举人才1人。
08智能传感创新研究中心
智能传感创新研究中心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创新研究机构,涵盖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控制工程等交叉学科与领域,面向未来智慧社会信息网络泛在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普惠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产业发展数字化、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需求,围绕智能感知、探测、器件制备、测试等技术与应用,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在智能传感领域的雄厚研究基础和专业化研究队伍,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组成产、学、研、用联合体,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解决我国智能传感领域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智能传感技术高水平研究基地,打造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发展的共性支撑基地、融合创新的示范性基地,推动智能传感及相关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支撑我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为战略新兴产业。
中心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原则,实行PI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模式,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由中国工程院周立伟院士、姜会林院士领衔,首席科学家为国家级领军人才郝群教授,责任教授为董立泉教授,包括国家级领军人才4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5名,教授12名,博士生导师20名,硕士生导师23名,依托 “先进光学成像、检测与显示技术及系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教学团队,与 “医用光学与医疗成像”、“特种机动平台设计制造科学与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紧密协作,联合攻关智能传感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推动新一代信息领域的飞速发展。
09物质科学创新研究中心
物质科学创新研究中心是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首批设立的研究平台,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强交叉优势学科,将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医药技术等深度融合,致力于研究物质微观结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中心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战略部署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储能材料与技术”、“量子材料设计与应用”、 “医药分子科学”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特种装备、移动通讯、智能电网、大健康、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安全等交叉领域的技术革新和高质量发展,逐步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引领行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研究成果,快速形成以技术落地为核心,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产业化高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心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责任教授制,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教授,责任教授为吴川教授,目前中心具有专兼职正高级人才15名,副高级人才6名,其中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名、国家青年人才4名。
储能材料与技术团队依托于北京市电动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及化学能源材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与绿色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具有三十年研究基础和产业化经验,在二次电池相关领域里有深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积累,已经形成了从材料模拟到材料研发,再到器件集成优化的完整流程。在三期“973”计划的支撑下(2002-2019),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轻元素多电子、多离子反应机制”的二次电子理论体系,并基于相关理论发展出一系列的高性能二次电池新体系,涵盖锂离子(金属)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多价离子(铝、锌)离子电池等的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器件集成,以及二次电池的固态化技术、安全性技术、柔性化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等。团队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
量子材料设计与应用团队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量子物理实验中心开展基础前沿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该方向以突破新型先进量子材料的制备技术为目标,重点解决材料制备的装备领域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如高压生长组件国产化),突破关键量子材料的生长工艺技术问题(如具有热电、铁电、超导等性质的材料的设计和研制及晶圆级二维材料的制备),开发基于量子材料的应用技术(如量子生物传感、红外探测、新型热电材料、新型储能材料、新型场效应管、水污染检测芯片等)。
医药分子科学团队依托医药分子科学与制剂工程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在药物小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药物检测与分离工程、药物智能缓控释工程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影响,应用于耐药菌感染、老年痴呆、传染病、糖尿病等创新药及大品种药物的绿色合成工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地方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完成了降血糖、抗生素、镇痛类药物的工艺转让。
10数字经济创新研究中心
数字经济创新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数字经济发展前沿,以建设“全国一流、全球视野”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端科技智库、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建设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学术、科技与产业合作顶级平台,从而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支撑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
中心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与领域,面向数字中国建设,重点布局数字治理、数字健康、数字低碳、智慧农业与数字生态、数字航空等方向,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和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开展相关研究。
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首席科学家为国家杰青王兆华,责任教授为颜志军。中心依托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打造多个数字经济研究方向的一流科研团队。目前中心拥有杰青3人,优青4人,万人计划3人,高级职称人才30余人。
中心共获得教育部、国家能源局和北京市等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构建了数字治理、数字健康、数字低碳、数字农业等研究团队,近5年发表论文被SCI/SSCI收录400多篇,包括UTD24、FT50,JCR TOP等一系列高水平期刊,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正面评价。
六、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七、嘉兴市简介
嘉兴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中心腹地,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发达、经济繁荣,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江南文化发源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地、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7次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全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50强榜单中位列第25位,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单中位列第35位(2021年)。

嘉有人才 与你同行 嘉禾万事兴
我们用最真挚的热情 诚邀您的加盟 共建一流研究院
欢迎关注研究院公众号
特别提示: 针对本网发布的部分招聘信息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请求职者先通过招聘单位网站或电话等方式核实招聘信息后再应聘,以防虚假、诈骗招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若有侵权,虚假、诈骗招聘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2458467264@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shuobozhaop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硕博招聘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41127号-2
客服电话:0839-5253278 E-mail:2458467264@qq.com(举报、删改招聘信息)
未经 硕博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