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院”)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专业优势,加快落实国家关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要求,中国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招聘细则如下:
一、招收条件
1.在国内外已获得博士学位,且获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或将于2023年10月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龄一般在35周岁(含)以下,条件优异的可放宽到38周岁(含)以下;
2.具备全脱产全职从事中国院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3.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研究素质,品学兼优,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超高层建筑典型风险排查与安全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装备
研究内容
研究超高层建筑典型风险评估模型与排查技术,形成指标体系、评估模型等理论成果;研究超高层建筑安全保障相关措施与安全高效垂直疏散技术,形成超高层建筑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新型高效垂直疏散技术、多类型疏散组合技术模式、超高层安全保障实施指南与团体标准等应用推广类成果;并通过典型工程开展综合示范应用。
拟招人员要求
建筑学、工程管理、公共安全、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等与超高层建筑运行安全相关专业,具有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课题研究经验,具有建筑安全检测评估、建筑防灾、智慧运维、数据获取与分析、仿真模拟等研究背景或项目经验;需具有科研思维、独立建立研究技术路线、获取信息与数据分析、较好的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软件。
2.健康住区环境监测评价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
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典型环境因素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机理与规律研究;基于深度因果学习的居住环境健康性能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基于生理和心理评价指标的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面向健康居住环境的智能调控产品研发;基于数据驱动的室内环境多系统智能协调运维保障技术;室外环境老年和儿童的安全与健康保障技术;住区环境健康保障技术及产品足尺验证平台构建;住区环境主动健康规划设计与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标准研究;住区环境健康提升成效评价标准研究。
拟招人员要求
建筑环境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神经科学相关专业博士,参与或主导过有关的国家或省部级技术研发项目,具备良好的科技攻关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海外相关学习、工作经历者优先。
3.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方法与典型方案
研究内容
研究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等典型建筑的形体特征、光伏资源利用率、通风散热方式;研究典型建筑的外观设计与光伏构件一体化集成方式;研究典型建筑的不同安装部位、不同类型光伏组件对建筑的功能、防水、防火、保温、采光、气密性等使用功能的影响;提出不同类型光伏建筑的建筑性能要求;研究光伏组件在不同建筑部位、采用不同集成方式安装时,在重力载荷、风载荷等作用下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影响,提出不同光伏集成方式的构造连接方法与安全保障措施。
拟招人员要求
建筑技术、或暖通、热能方向,研究背景包括建筑综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能源建筑集成技术,具有国家、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研究经验,需具有国内外重点高校的全日制博士学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熟练掌握建筑能耗等仿真软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研究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等村镇项目的前期谋划、投融资模式、运行维护等阶段的典型模式;研究村镇旅游价值和产业配套提升实施路径;研究村镇住宅设计建造服务模式与标准化产业化建造技术,实现对村镇建设发展的指导。
拟招人员要求
城乡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经济等与村镇建设发展相关专业,具有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课题研究经验,具有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产业园区等相关研究背景或项目经验;需具有一定的村镇建设工程对接与服务工作经验,具有独立建立技术路线、获取信息与数据分析、较好的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软件。
5.新型钢木组合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团队既有木结构建筑工程经验及相关科研成果为依托,进行以下研究: 新型钢木组合体系系统性研究;新型钢木组合结构关键节点性能研究;新型钢木组合结构关键构件性能研究;钢木组合结构构件计算方法及体系设计方法研究;钢木组合结构体系参数化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在总结钢木组合结构体系、构件及节点设计的基础上,对新型钢木组合结构的设计方法、基本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拓宽钢木组合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拟招人员要求
具有较强的结构工程专业背景,211工程院校毕业;对工程设计和科研具有浓厚的兴趣;熟练掌握结构力学和结构实验、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和相关分析软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研热情,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6.超高层主体结构安全性能与风险分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基于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损伤的调研与分析,针对主体结构损伤模式、损伤机理及损伤危害开展理论研究,对因环境变化、标准更新等因素使既有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性分析,梳理主体结构的损伤识别与诊断方法及结构构件存量检测技术,构建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安全性能评估技术体系;凝练适用于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修复技术。
拟招人员要求
结构工程专业方向,具有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混合结构等研究背景,能熟练应用结构计算分析软件,善于思考和归纳总结,具备独立研究和计算分析能力。
7.绿色低碳/文脉延续/智慧人本目标下的城市更新方法及技术工具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
以城市更新中的生态失衡问题研究及绿色低碳目标落实为导向,研究绿建性能模拟及分析方法,研究高性价比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及建筑一体化场景应用,研究地域和文化适应性绿色建材,研究全周期实施保障方法;以城市更新中的文脉断裂、风貌失序问题研究及文脉延续目标落实为导向,研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搭建及分析,研究大遗址保护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更新及既有建筑再利用方法及技术工具体系;以城市更新中的人本缺失问题研究及人本关怀、智慧城市目标落实为导向,研究基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智慧城市更新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工具体系,研究基于公共健康目标的健康城市更新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工具体系。
拟招人员要求
规划、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结构、暖通、建筑历史、历史地理、智慧城市、计算机等专业,具备城市更新或绿色低碳建筑或地理历史或既有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好的独立科研能力及建筑设计能力,具备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强,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参与过“十三五”相关研究者优先;掌握绿色低碳相关分析技术者和工程实践经验者优先;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者优先。
8.建筑水系统减碳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围绕双碳背景下的建筑水系统减碳需求,开展建筑水系统碳排放因子研究,基于宏观数据及典型调研,识别建筑水系统不同系统构成的碳排放强度,结合系统设计关键要点及技术参数,评估建筑给水、建筑热水、建筑排水、非传统水源等系统的减碳潜力,研究低碳建筑水系统构成、技术措施及关键参数,形成涵盖全生命周期、侧重运行减碳的建筑水系统减碳关键技术。
拟招人员要求
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工程等相关专业,善于独立思考,沟通能力强,表达能力好,文字功底扎实,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拥有良好的给水排水专业背景,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者优先。
9.建筑高品质供水水质保障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围绕建筑给水的高品质发展需求,以末端水质健康风险评价与控制为核心目标,研究建筑给水转输过程余氯衰减特性,建立建筑与小区给水管道系统水质风险评估模型,开展支状管网末端管段滞水及水箱水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管网水龄优化的高品质建筑给水管道系统设计方法,探索建筑高品质供水转输过程、途径与技术,形成建筑高品质供水水质保障技术体系。
拟招人员要求
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文字功底扎实、沟通能力较好,具有给水安全保障领域的科研经验,有海外相关学习经历者优先。
10.近零能耗建筑外围护系统防火关键技术及评测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近零能耗建筑外围护系统在防火构造、施工工法、防护措施上存在一定技术缺失与隐患,开展成套防火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研发新型防火保温材料、研发安全耐久的新型连接技术与产品,研发安装工艺与施工工法,形成多种近零能耗建筑外围护系统防火技术策略,通过 NFPA285、GB/T 29416 或其他合适的系统火灾评价方法筛选,提出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外围护系统的火灾模型、火灾评价方法、防火设计关键技术,确保近零能耗建筑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拟招人员要求
消防安全、建筑防火及防灾减灾领域;具有安全工程、消防工程、建筑设计、建筑材料防火或建筑设备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在权威期刊发表过2篇及以上研究论文,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交流和表达能力,具有浓厚的科学研究兴趣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学风,富有创新性和独立思考精神,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11.地下管廊兼顾排涝功能复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地下管廊功能复合利用可行性研究,研究及分析国内外地下管廊等案例,分析地下管廊空间功能复合利用的可行性;地下管廊兼顾排涝功能复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地下管廊空间利用运行管理时空特性分析,研究兼顾排涝型管廊总体设计关键技术,基于兼顾排涝型管廊总体设计以及其内部环境特点,研究配备的关键附属设施系统技术要求;地下管廊兼顾排涝功能复合利用运行维护关键技术研究,分析此类综合管廊内部管线敷设及利用等在运行维护阶段的安全、质量影响要素,研究环境适应性运行维护技术措施。
拟招人员要求
给排水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主持或参与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管线建设及管理、城市排水工程、海绵城市等相关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12.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适老化住宅研究
研究内容
立足于老龄化社会发展下老年人家庭多样化需求亟待满足、适老化住宅设计技术亟待提升、适老化住宅产品体系亟待丰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通过社会背景及人群特点分析、国内外经验借鉴及摸底调研,归纳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老龄化社会的居住模式,研究适应老龄化社会转型的适老化住宅建造技术、产品体系及相应配套服务模式,提出适应于多样化需求的适老化住宅产品设计关键技术。
拟招人员要求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产品设计、信息化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有较好的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课题研究经验、有养老设施设计、居家适老化改造、康复景观及健康景观、设计优化及数字智慧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13.基于提升效能的中心城区医疗服务片区存量空间再利用关键技术集成
研究内容
研究不同维度下各项指标对存量空间再利用价值的积极或负面影响,建立空间价值量化评估体系,为功能导向的既有城区价值评估提供技术依据。研究存量空间提升的过程步骤与关键管理动作,形成改造业务流程指南,为实现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的运营目标提供有力保障。研究存量空间综合环境提升技术,服务于多种形式的城市更新具体项目。打造应用示范工程,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实现片区活化。
拟招人员要求
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产品设计、信息化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有较好的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课题研究经验、有城市更新存量空间规划与改造、数字智慧研发与应用、医养设施设计、健康环境规划设计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14.高寒旱地区农村厕所上下水管道及处理设施保温防冻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高海拔寒冷和干旱缺水地区农村,研发低成本、轻简化、多模式的上下水管道及处理设施保温防冻技术及装备。进行改厕示范工程设计,形成相关标准图集。针对户厕、公厕等典型厕所类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寒旱地区农村改厕技术模式并开展应用示范。
拟招人员要求
建筑学、土木工程、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等与农村厕所设施建造相关专业,具有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课题研究经验,具有农村改厕、模块化产品设计、技术模式推广等相关研究背景;具有一定的农村建设工程对接与服务工作经验,具有独立建立技术路线、获取信息与数据分析、较好的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软件。
15.农村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及技术模式构建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研究农村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在空间布局、环境协调、绿色低碳等方面的集成设计建造方法。针对典型农村居住类型与农业产业类型,构建全角度、全链条、全周期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与农村生物质利用碳减排项目方法体系。基于蔬菜主产区、畜牧养殖区、农牧结合区农村,构建典型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与碳减排方法体系并开展技术示范,为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的推广提供支撑。
拟招人员要求
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等与农村设施建造相关专业,具有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课题研究经验,具有农村设施规划设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置、产业化及技术模式推广等相关研究背景;具有一定的农村建设工程对接与服务工作经验,具有独立建立技术路线、获取信息与数据分析、较好的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软件。
16.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
以广阳岛生态修复EPC工程项目为依托,综合运用生态学、水文学、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系统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前沿理论,重点聚焦“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等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问题,对相关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构建成熟、成套、低成本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一系列生态修复应用示范。
拟招人员要求
生态学、风景园林、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生态修复、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研究背景;具有扎实的生态学或环境科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基础知识,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期刊论文或至少2篇以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优先。
三、报名要求
本站常年招生博士后,凡申请来本站做博士后研究的人员,请积极向邮箱(kyglb@cadg.cn)提交下列申请材料,邮件标题设置为:“姓名+性别+学位+学校+专业”,全部申请材料请提交电子版。
1.本站拟招收博士后若干。申请人可从上述课题中选择1项申报;如与本站专业(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结构工程、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及智能化、工程管理)相一致或相关的,也可踊跃报名。
2.申请者请向本站提交如下材料:
(1)个人电子版简历,包括简要工作经历、学习经历及科研经历,近期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著)等。
(2)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或毕业答辩决议书。
(3)身份证、护照(外籍人员)、港澳台人员提供该地区身份证。
3.本站采取“公开招收,严格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本站对报名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者将在北京参加笔试和面试。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四、在站待遇
1.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通讯补助、餐补、工会福利、补充医疗保险、子女补充医疗保险;
2.在站内给予一定金额科研启动资金,鼓励和支持申请各类课题;
3.进站后可落单位博士后集体户口,出站后留京按照全国博管会有关规定配合解决博士后户口迁移及家属户口随迁等;
4.在站期间可参加职称评审,出站后表现优异者可评为副研究员/高级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5.在站期间表现优秀博士后留中国院任职。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044
联系人员:孙老师
咨询电话:010-88328478、15901269043
关于中国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2年,多年来秉承优良传统,推进国内勘察设计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建筑美好世界”为己任,将成就客户、专业诚信、协作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提供最为专业的综合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院致力于建筑研究领域的发展,打造专业领域齐全、科研实力强劲、技术人才突出的科技研发团队,目前拥有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住宅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部委委托项目、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标准规范项目、企业委托科研项目、集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千余项,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的科研课题、技术攻关项目,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170余项,拥有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在内的有效知识产权300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