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9月,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解决人类未来战略新能源——受控热核聚变能为目标,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核聚变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开放实验室”和“世界实验室聚变研究中心”,是国际受控热核聚变计划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
等离子体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了HT-6B、HT-6M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并于1994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于2006年自主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EAST成功建设被国际聚变界评价为:“是全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全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该重大成果荣获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研究所在高温热核聚变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累累,已建成全面系统的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和聚变工程及技术研发的先进平台。这些先进平台以及EAST的工程建设经验和物理基础等,为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计划奠定了基础,为ITER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等离子体所积极参与ITER合作,并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预研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在ITER高温超导电流引线、TF导体相关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研究所高度重视大科学工程项目派生出来的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科学,形成了如太阳能材料与工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等新生长点,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等离子体所现有职工50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级研究及工程技术员100多人,在读研究生约500多人。研究所崇尚“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大科学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工程技术、科研和管理队伍,为创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体职工正为把研究所建成全面开放的国际磁约束聚变研究一流研究所而不懈奋斗!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诚邀您的加盟!
在线简历投递地址:http://rczp.ipp.ac.cn/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1126信箱 邮 编:230031
电 话:0551-5591623 传真:0551-5591310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需求计划
二、博士后需求计划
序号 |
需求条件 |
博士后工作 |
专业 |
人数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 |
1 |
超导磁体 |
1 |
超导磁体 |
大型超导低温磁体研究 |
2 |
机械工程 |
1 |
工程设计 |
ITER/EAST聚变装置的工程设计 |
3 |
高分子材料 |
1 |
低温绝缘 |
低温超导磁体绝缘研究 |
4 |
等离子体物理 |
1 |
等离子体理论和模拟 |
托克马克边界等离子体输运 |
5 |
等离子体物理 |
1 |
等离子体集成模拟 |
EAST实验的集成模拟 |
6 |
等离子体物理 |
2 |
偏滤器及边缘等离子体实验研究 |
研究偏滤器及边缘等离子体内的粒子流及热流行为,探索主动控制并排出热流,降低杂质对等离子体污染的物理方法。 |
7 |
等离子体物理 |
2 |
偏滤器及边缘等离子体模拟研究 |
与实验相结合模拟研究并了解偏滤器及边缘等离子体的基本物理过程。并其,与芯部等离子体模拟相耦合从总体上了解等离子体性能。 |
8 |
材料 |
2 |
第一壁材料和部件研究开发 |
先进偏滤器工程关键问题研究。EAST下一代W/Cu偏滤器设计和研发;聚变堆PFMC新材料/部件设计研发 |
9 |
物理 |
2 |
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实验和模拟研究 |
PWI/偏滤器相关材料及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室PWI和托卡马克偏滤器材料以及等离子体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及相关的模拟计算 |
10 |
材料 |
2 |
电池相关材料的研究 |
主要进行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关键材料性能研究或新结构材料的研制 |
11 |
化学或物理 |
2 |
电池电化学动力学研究 |
电池内电荷传输动力学过程研究 |
12 |
物理或化学 |
2 |
电池机理研究 |
高效电池机理研究及影响电池稳定性的机理研究 |
13 |
化学 |
2 |
放射化学、等离子体化学 |
聚变中的放射化学、核化学、等离子体化学等相关问题研究 |
14 |
控制工程 |
1 |
测控系统 |
束线运行控制系统研究及数据库及网络传输系统设计 |
15 |
等离子体物理学/核能科学与工程 |
1 |
中性束物理 |
束传输过程模拟研究、束偏转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
16 |
等离子体物理学 |
1 |
离子源物理 |
束引出系统性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基于多变量的弧放电过程反馈控制特性研究 |
17 |
热能工程 |
1 |
计算传热传质学 |
高热流作用下的换热过程性能优化研究;高热流承载部件的性能优化与结构设计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