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旨在为海内外的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学术和共商合作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七届,邀请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名青年才俊参会,为我校实施“北洋学者英才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汇聚全球英才。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诚邀海内外青年才俊齐聚北洋,共筑未来。
论坛安排
本次论坛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具体安排如下:
主论坛:2025年11月27日(周四)
上午9:00(线下+线上直播);下午16:00(线上回放)
分论坛:2025年11月28日(周五)线下+线上结合
本次分论坛将通过学术报告、座谈会、实验室参观等形式开展,具体日程另行通知。
论坛不收取任何费用。受邀学者(邀请对象标准见下文)参会的交通及食宿费用由天津大学承担,具体报销标准可与我们沟通确认。学校将为申报人提供优厚待遇和全面服务保障,助力海外优秀人才顺利申报并加盟天津大学。
对于依托天津大学申报2026年度海外优青项目的学者,学院将配备一对一学术导师,提供全程申报指导与支持。
此外,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岗位信息亦同步开放,欢迎各位青年才俊申报。
招聘学科
水利工程 土木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招聘岗位
讲席教授(事业编)
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主持国家级乃至国际重大科研任务,带领本学科在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取得卓越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成绩,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持续引育优秀青年人才。
菁英教授(事业编)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海内外同行公认的标志性成果,获得权威机构或专家高度认可,具备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成为学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方向,承担核心教学与研究任务,推动科研成果产出、重点平台建设及国际合作,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英才教授(事业编)
具备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科研基础,能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或学科前沿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展现较强的学术潜力与发展动能。
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英才副教授(事业编)
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已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初步成果,具备明确的研究方向、扎实的学术积累和持续发展潜力。
在人才培养、科研团队支撑、国际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科持续发展提供骨干支撑。
副教授/副研究员
在本学科方向取得较为稳定的研究成果,具备良好的学术积累和发展潜力,能够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并积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申报与实施。
副教授岗位积极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副研究员岗位聚焦科研支撑与学术合作,参与团队建设与平台运行。两类岗位均应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与国际交流,逐步成长为科研骨干和学术中坚力量。
博士后
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协助科研团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参与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和人才培养,是推动科研进展与平台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成长为青年人才的潜力。
申报条件
拥护党的领导,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具有博士学位,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突出学术成绩并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海内外优秀人才。
支持保障
学校为引进人才在岗位安排、科研条件、团队建设和发展周期等方面提供系统支持,并在薪酬待遇、安家支持、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保持显著竞争力。同时,配套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等服务,营造兼顾科研与生活的一流发展环境,助力人才安心发展、潜心科研。
申请方式
2025年11月15日前登录报名表链接填报:
天津大学第十八届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填报链接:
联系信息
联系人:张老师、崔老师
办公电话:+86-022-27406103、+86-022-27404072
联系邮箱:hr7@tju.edu.cn
邀请对象
受邀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2.拥有博士学位,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突出学术成绩,并具有良好发展潜力:
3.一般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4.有意向加入天津大学工作或依托天津大学申报202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者。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支持待遇
1.高位起步,绿色通道
给予事业编制正高教职,菁英教授岗位,开通直聘博导绿色通道,授予博导资格。对进入海优会评但暂未通过者,可优先推荐申报英才岗位(事业编制)。
2.收入丰厚,支持长效
提供具有高竞争力的薪酬,并配套充足的安家费和科硏经费。首聘期结束后继续提供长周期薪酬支持,助力教师在稳定周期中冲刺更高平台,后续亦可按学校晋升通道,持续拓展发展空间。
3.有力团队,稳健护航
入职首年即给予研究生招生指标,首聘期内硕博研究生招生指标单列,学校全额支持招收2名博士后,尊重发展意愿,引进人才可自由选择加入团队或独立发展,平台资源同样保障。
4.优质教育,全龄守护
配有优质的附属幼儿园、小学及中学。
5.宜居安心,医疗无忧
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北洋园、卫津路双校区周转住房,生活配套完善,双校区均有地铁直达,出行便捷。依托优质附属医院资源,为教职工及家人提供全面医疗保障,守护健康,保障幸福生活。
6.高考优势,沃土成才
天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优势凸显,是全国三个高考自主命题城市之一。
学院简介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于1997年由原土木工程系、水资源与港湾工程系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合并成立,下设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港口工程系、高新舰船及海洋装备智能设计与船海工程管理系、海洋工程与智能海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6个教学科研单位,目前在职教职工273人,各类在校生近4000人。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含水利水电工程、岩土力学与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含高新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设计及管理、海洋工程与智能海事、国际航运与船海工程智能化管理三个专业方向)4个本科专业。学院4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一等奖15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教育部新工科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学院三个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均为A类。其中,水利工程排名第三,土木工程排名第六,船舶与海洋工程排名第三。
学院现有教职工273人,其中教学科研系列教师223人(含全职博士后43人),45岁及以下教师占比达到65%;各类高层次人才38人次,各级科研或教学创新团队13个。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水利工程实验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3个教学实验基地;拥有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水利工程智能建设与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创新基地、地震工程综合模拟学科创新基地7个国家级平台基地;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土木工程韧性结构与智慧防灾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港口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综合模拟与城乡抗震韧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房屋建筑钢结构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海上风电结构与施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地下工程建造与安全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装配式建筑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海洋油气工程中心、天津市海洋可再生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地震工程中新联合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平台基地;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单位组建分中心:“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分中心。拥有世界高校第二国内唯一的大型冰工程实验室、世界领先的高压力深水结构实验装置、国内首套水利工程交互式三维仿真分析平台、国内第一个泄流结构全水弹性实验平台、先进的多功能方向谱港池等。
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工作理念,以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国家重大工程横向课题等为依托,深入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2018至2024年,学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232项,其中特等奖14项,一等奖101项,二等奖97项。2024年,学院实到竞争性科研经费27082.48万元,发表SCI论文569余篇、EI论文618篇,授权专利313项。《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期刊正式被ESCI数据库收录,并将于2025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里走出,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