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2012年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
一、学院简介
石家庄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南北两个校区组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条件。
学校占地1221亩,建筑面积35.4万平方米。建有13类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121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物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文学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是河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
学校设有15个院系、81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40个),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紧密结合石家庄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应用型专业和新兴学科建设力度,确定了通信工程等11个重点建设专业和化学工艺等6个重点建设学科,其中,化学工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拥有生物制药教育、政治法律教育两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拥有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法学、社会工作等四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其中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两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当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面向石家庄市主导产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三群一链”的专业格局,构建起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学校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勤奋敬业、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78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712人。有教授91人、副教授2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7%。近年来,学校共有38名教师荣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级模范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标兵和石家庄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石家庄市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三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4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0项、市(厅)级项目274项、横向项目57项,引进科研经费610万元;发表论文2,06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8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8篇、中文核心823篇;出版著作(教材)92部;获专利授权18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94项。经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石家庄)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在学校挂牌成立。建立了河北省高校微生物制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石家庄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建陶工程技术中心。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建有新药开发中心等7个研发机构。
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凝练了“厚德博学、崇实求新”的校训,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巩固和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正在为把学校建设成一所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我们真诚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来我校工作。
二、招聘岗位、人数、条件
招聘岗位、人数、条件参见《石家庄学院2012年高层次人才需求计划》。(附件一)
三、应聘及考核方法
1.应聘者按照《石家庄学院2012年高层次人才需求计划》注明的联系人、联系方式投递应聘材料。应聘材料应包括:
①个人简历:包括应聘人员基本情况、原始学历/学位、最高学历/学位、学习经历(自大学起)、工作经历(工作岗位、职务、离职原因等)、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情况及有必要向学校说明的其他情况。
②相关佐证材料:原始学历学位证书、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学习成绩单、资格证书、获奖证书、教学科研成果等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2.学校相关部门将组成考核小组对通过资格审核的应聘人员进行综合考核。
四、岗位待遇
详见《石家庄学院引进人才暂行规定》(附件二)。
石家庄学院人事处
2011年12月22日
附件一 石家庄学院2012年高层次人才需求计划 |
序号 |
部门 |
岗位类别 |
需求 人数 |
专业要求 |
学历、学位 要求 |
其他要求 (职称、学缘、性别、年龄、工作经验等) |
备注 |
1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教师 |
1 |
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和虚拟仿真方向或动漫游戏开发方向) |
博士或教授 |
5年以上高校教学或行业从业经验,有相关项目研发经验。此岗位适合男性。 |
教师4人 |
教师 |
1 |
广告学 |
211院校毕业 |
教师 |
1 |
广播电视编导 |
|
教师 |
1 |
广播电视编导 |
此岗位适合男性。 |
2 |
外国语言文学系 |
教师 |
2 |
英语 |
博士或教授 |
综合大学毕业生、双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优先 |
教师4人 |
教师 |
2 |
应用日语 |
|
3 |
经济管理系 |
教师 |
1 |
土木工程相关专业 |
博士或教授 |
有地产、建筑工作经验优先 |
教师4人 |
教师 |
3 |
管理、经济、金融类 |
有工作经验优先 |
4 |
政治与法律系 |
教师 |
1 |
知识产权法学 |
博士或教授 |
有实务工作经验者优先 |
教师4人 |
教师 |
1 |
民商法学或刑法学 |
有实务工作经验者优先 |
教师 |
1 |
宪法与行政法 |
有实务工作经验者优先 |
教师 |
1 |
社会工作 |
有实务工作经验者优先 |
5 |
历史文化系 |
教师 |
1 |
文化产业管理 |
博士或教授 |
学科带头人(文化管理或文化创意) |
教师5人 |
教师 |
1 |
文化产业管理 |
管理学或传媒经营、会展管理 |
教师 |
1 |
历史学或文化人类学 |
区域文化研究 |
教师 |
2 |
文化产业管理 |
文化创意、传媒经营、会展管理 |
6 |
教育系 |
教师 |
2 |
学前教育学 |
博士或教授 |
博士须37岁以下 |
教师4人
|
教师 |
2 |
课程教学论 |
博士须37岁以下;有学科方向者优先。 |
7 |
计算机系 |
教师 |
3 |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 |
博士或教授 |
有工程经验者优先;有日语经历优先。 |
教师3人
|
8 |
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系 |
教师 |
1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博士或教授 |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均为电气信息类学科相关专业背景、科研能力强、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能带动学科发展。 |
教师2人 |
教师 |
1 |
电气工程 |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均为电气信息类学科相关专业背景、科研能力强、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能带动学科发展。 |
9 |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
教师 |
3 |
数学或统计学 |
博士或教授 |
计算数学,运筹学,统计学 |
教师3人 |
10 |
化工学院 |
教师 |
1 |
制药工程/药物制剂 |
博士或教授 |
本科和博士专业必须是制药领域,有工作经验优先。 |
教师4人 实验技术人员 2人 |
教师 |
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博士其本科必须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工作经验优先;正高级职称者须具有本专业工程背景 |
教师 |
1 |
生物工程 |
有工作经验优先。 |
教师 |
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本科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正高级职称者须具有本专业工程背景。 |
实验技术人员 |
1 |
药物制剂 |
有实际工作经验。 |
实验技术人员 |
1 |
生物工程 |
有实际工作经验。 |
11 |
资源与环境系 |
教师 |
1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或遥感专业 |
博士或教授 |
具有一年以上实际测绘工作经验,此岗位适合男性。 |
教师3人实验技术人员 2人 |
教师 |
1 |
城市规划或风景园林设计或景观设计 |
要求本硕专业一致或本科为建筑学设计专业,国家重点大学毕业或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 |
教师 |
1 |
自然地理学 |
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或中科院毕业、有一类核心期刊和SCI论文2篇以上。 |
实验技术人员 |
2 |
自然地理科学相关专业一名、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专业一名 |
|
12 |
体育系 |
教师 |
1 |
乒乓球 |
博士或教授 |
专业能力强,有专业工作经验优先,此岗位适合男性。 |
教师4人 |
教师 |
1 |
体育人文 |
体育法学或体育营销方向,本科阶段是体育专业毕业、科研能力强,精通外语。此岗位适合男性 |
教师 |
1 |
民族传统体育 |
传统运动养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能胜任双语教学,科研能力强,有教学工作经历优先 |
教师 |
1 |
运动医学 |
博士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双师型教师、科研能力强、能胜任双语教学,有教学工作经历优先。 |
13 |
美术系 |
教师 |
2 |
动画(二维方向1人、三维方向1人) |
博士或教授 |
|
教师4人 |
教师 |
1 |
艺术设计(环艺方向) |
此岗位适合男性。 |
|
1 |
美术学(史论方向) |
|
14 |
马列教学部 |
教师 |
2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政治学等 |
博士或教授 |
中共党员,本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专业背景 |
教师2人 |
合计54人(其中教师50人,实验技术人员4人) |
说明:1.学历、学位均指通过全日制学习获得的学历、学位 2.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对年龄作如下要求: (1)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年龄一般限制在45周岁以下。 (2)具有本专业工作经历的博士年龄一般限制在45周岁以下,无本专业工作经历的博士年龄一般限制在35周岁以下。 |
招聘信息来源于: http://www.gxjsrc.net/News/190.html 中国高校教师人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