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却下降了10%-15%,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面对此现实,不少网民惊呼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一些新闻媒体,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异口同声攻击用人单位搞就业歧视,连篇累牍刊登就业歧视的文章,似乎“史上最难就业年”是用人单位造成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商品卖不出去怪买家的荒诞行为,也是推卸自身责任的行为,是极其可笑的。
“史上最难就业年”出现的几个前提条件是不应该忘记的。 第一,2013年全国高效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去年是680万,增加了19万。这是不是说明从数量上讲,高校毕业生已经供大于求,至少说短期内是这样的。 第二,经济不景气,用人单位新聘人员意愿下降,这也是事实。 第三,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这也是事实。这是不是表明高校教育没有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的人才不对路,或是对了路可是缺乏基本的实际技能,用不上。这是高校教育自身的问题。 第四,高校毕业生眼睛盯北上广等大城市,盯着5000元以上工资待遇,这也是事实。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与用人单位目前的工资水平不接轨,用人单位更没有错。
从上面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困难,主要原因在高校自身。
一是,这些年高校数量盲目扩张,专科学校升级为学院,学院升级为大学,还新建了300多所独立学院,这种急速扩张,可能造成了消化不良,部分高校实际上达不到培养本科生的条件,其所培养的学生不受社会欢迎,自然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而难以就业。这与用人单位没有任何关系。
二是,这些年高校招生数量盲目扩张,导致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全国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5%,有的省市录取率达到90%,有的省出现了有招生指标却招不到学生的情况。生源质量下降,即使招到学生,也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这也与用人单位没有关系。
三是,这些年高校的心思不在教学之上,都在搞建设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学校,尤其是一些国办高校一心一意搞科研,教学成为边角边料,高校毕业生质量下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现在,各行各业都与社会接轨,唯独高校自己搞自己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不接轨,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教学质量又没有保证。在这样一种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可能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社会需要具有实际技能的毕业生,而高校对此不屑一顾,尤其是一些文科专业,几本教材、几名教师就开专业,而且教材内容陈旧得没有用处,教师除了照本宣科不能传授任何工作技能,造成大量学生有文凭无能力,用人单位自然不欢迎。这同样不与用人单位没有关系。
四是,这些年高校教育方向出了问题,原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现在却是培养这个方面那个方面的高级人才。口号喊上去了,搞学生的期望也拉高了,可社会现实只需要劳动者,结果整个教育方向就与社会脱节了。高校毕业生说,我是高级人才,怎么能找一个普普遍遍的岗位?用人单位说,我这里只需要一个普普遍遍的工作人员,没有高级技术岗位。于是,两者接不上茬,用人单位招不到人,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也无用人单位没有关系。
五是,这些年教育行政部门的精力都放在高校的分级分类上,什么公办民办,什么211、985,什么一本、二本、三本,什么优先发展大学,不断弄出许多等级来。这就在全社会形成了高校分成等级、毕业生质量也分为等级的固定思维。谁都想找一个好的毕业生,招聘过程中自然就高不就低,有985的学生不招211的学生,有211的毕业生不招非211的学生,有一本的学生不招二本的学生,有二本的学生不招三本的学生,这与歧视无关,而是人之常情,非常合理。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却说用人单位在搞歧视,就有些不讲道理了。市场上有那么多的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为何不挑捡一下?难道挑挑捡捡就是歧视吗?没有道理嘛。你自己搞三六九等,不让人家挑挑捡捡,没有道理嘛。
胡扯了这么多,只是证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与用人单位没有多大联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挑挑捡捡是自己的权力,构不成歧视;即使用人单位真的存在某些歧视行为,也不会影响整个就业形势;如果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就失去了挑捡或是歧视的机会。即使是不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用人单位依然会挑挑捡捡,只是挑捡的余地不大而已。现在挑捡余地大了,自然落选的就多了,不能因为这个就指责用人单位搞歧视。有的单位由于工作性质和性别结构失调的原因,只招聘男性或招聘女性,只招博士或是硕士,只招有工作经历的,只招某个籍贯的,都是工作需要,谈不上歧视。动不动指责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是歧视,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按照这个逻辑,政府机关、高校自身都在搞歧视。比如,政府机关只招有工作经历的,高校教师只招博士、只招回国人员,有的也只招男性,等等。用人权属于单位自己,他人无权干涉,干涉也没有用。这种指责,实际上存在蓄意转移公众视线、逃避自身责任之嫌。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在于四大失衡: 第一,学生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至少在短期内供大于求,这是高校数量扩张和招生扩张的结果。 第二,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失衡,有的专业供过于求,有的专业供不应求,有的层次供过于求,有的层次供不应求。并不是所有专业的毕业生都存在就业困难的,也不并是所有层次的毕业生都是就业困难,某些高职就是订单式培养,根本不用到市场找工作。 第三,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毕业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动手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谁都想找成熟的人才,来了就能顶岗,谁也不想招一个不成熟的人,招聘之后还得进行培养,这样成本太高。可是,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达到这个要求。 第四,所学知识与岗位需要之间的失衡,许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过于陈旧,与社会发展现状不接轨,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的知识陈旧,跟不上发展,学生实际上等于学了一些没有用处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而这些年高校教育未见有效的改革,过于守旧,而且还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情况。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不能把责任推给社会,推给用人单位,似乎这一切都与自己没有关系,仍然是闭着眼睛制造出许多博士、硕士和学士出来。这种做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学生是高校的产品。自己的产品不被社会所接受,卖不出去,责任自然在自己,而不能怪买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将产品卖不出去的责任推给客户的,因为这非常可笑。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分析一下教育理念、教育方向、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素质、教学管理以及招生规模等方面是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一味指责用人单位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